汉字是由韩国人创造的?不得了了,韩国又双叒叕来抢东西了!

2024年的2月1日,韩国一个作家金振明在当地的一个电视节目中讲出了十分荒谬的言论,表示汉字是由韩国人创造的。

这个消息一出,连韩国网友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评论这个作家真是“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难道不知道,韩国曾因想展现自己的文化自尊,三次废除汉字,但都失败的故事吗?

直到现在,在他们的身份证上,还有汉字呢!可以说是被“狠狠打脸”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韩国与我们的汉字,到底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作为东亚文化圈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曾经在朝鲜半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古朝鲜时期(公元2-3世纪)开始,汉字就随着先进的中原文化传入朝鲜。

到了4世纪,当时的高句丽已经开始使用汉字撰写国史。此后的新罗、百济(古代朝鲜半岛部族)等政权也纷纷效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统一新罗时期,汉字已经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深刻影响着朝鲜社会的方方面面。

尽管汉字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但其表意特性增加了学习难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的普及程度。

为了便于底层百姓学习,1446年,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创制了谚文(即现代韩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谚文采用表音的方式,易学易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谚文只是作为汉字的注音工具而存在,并未得到广泛使用。

直到19世纪末,汉字仍是朝鲜半岛的主流文字。

在韩国的传统文化中,汉字无处不在。比如说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而春联上的字,无一例外都是汉字。

可以看出,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近代以来,朝鲜半岛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不少人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使用汉字无法彰显民族独特性。

废止汉字,全面推广民族文字,成为展现民族自尊心的一种方式。

其次,与表意文字的汉字相比,朝鲜文属于表音文字,学习难度低,易于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希望通过废除汉字,降低国民学习文字的成本,从而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水平。

再者,废止汉字还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一些政治势力将汉字视为外来文化的侵蚀,主张以废止汉字来强化民族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开始了三次废止汉字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4年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了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开始了第一次废止汉字的尝试。但由于汉字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这一尝试并未取得成功。

1945年,韩国又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迎来独立。

为了彰显民族特色,韩国政府再次发起废除汉字的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政府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措施,甚至一度禁止在中小学教授汉字。但由于社会各界的反对,这一运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20世纪70年代,韩国掀起了第三次废除汉字的高潮。

这一次,韩国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废除计划,力图通过立法的形式彻底废除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废除汉字的历程并不顺利。

在全面改用韩文后,韩国和朝鲜虽然在提高国民识字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是造成了文化断层。朝鲜半岛有着悠久的汉字使用历史,大量的历史典籍文献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废止汉字后,绝大多数年轻人失去了学习汉字的机会,无法直接阅读这些文献,出现了文化传承的隔阂,给历史文化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而且,表音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书人名中的歧义。韩语人名通常由两个汉字的发音组合而成,但在表音文字环境中,失去汉字的语义支持后容易产生混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名字 민수 (Min-su),可以对应多种汉字组合,如“民秀”、“旻洙”、“敏修”等,每个名字的意义完全不同,但发音相同。

同样的名字在文件、口头交流中,可能需要反复确认具体的意义或写法。

还有就是地名中的歧义。许多韩语地名也有同音现象,仅靠表音难以区分具体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首尔周边有多个名为 하나리 (Hanari) 的村庄,尽管写法相同,但具体地址不同,容易引发混淆。

类似情况在国际交流中更为突出,因为翻译后可能加重歧义,如济州的“한림 (Hallim)”镇和首尔地区的“한림 (Hallim)”大学。

这样就会给社会生活和交流带来诸多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废止汉字还给个人身份识别带来困扰。

韩国的很多姓氏如金、李、朴等,都源自汉字。纯粹用韩文标注,大量同名同姓者难以区分。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在2010年,韩国发生了一起轰动世界的高铁事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废除汉字的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韩国正在建设京釜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在长达254公里的铁路上,工人们铺设了35万多个混凝土枕木。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其中15万多个枕木在完工后不久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裂缝。

经调查发现,事故原因竟然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失误:在枕木的连接装置中,本应填充防水材料,但施工人员却错误地填充了吸水材料。

原来,韩语中“防水”和“放水”的发音和书写完全相同,都是“bansu”。由于图纸上未用汉字标注,施工人员对这两个词产生了误解,铸成大错。

这一事故不仅给韩国高铁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更引发了人们对废除汉字弊端的反思。在一些关键领域,汉字意义的精准性是现代韩语难以替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废除汉字的一些弊端出现,韩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汉字的价值,并逐步走上恢复汉字之路。

在进入21世纪后,韩国对汉字的态度出现了微妙变化。

2005年,韩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韩文专用法案》。此后,韩国开始逐步恢复汉字教育。

从2008年起,汉字被重新纳入中小学教材;2013年,韩国还成立了国家汉字教育振兴团,专门负责推广汉字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的背后,是韩国社会对汉字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商界人士发现,在全球化时代,懂汉字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学者们注意到,汉字是理解韩国传统文化的钥匙;普通民众也感受到,学习汉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有利于个人发展。

尽管韩国曾多次试图废除汉字,但在某些领域,汉字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人的身份证

在韩国,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汉字姓名。即便在“废除汉字”的高峰期,韩国政府也没有强制要求公民改用韩文姓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直到今天,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你依然能看到一个个汉字姓名。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汉字独特的文化价值,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姓氏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对韩国人而言,汉字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个人的身份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韩国废除汉字的三次尝试,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每一次尝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根本原因在于汉字与韩国民族意识的冲突。

作为一个曾经长期处于中国文化影响之下的国家,韩国一方面继承了汉字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希望摆脱这一影响,确立自身的文化独立性。

然而,语言文字的更迭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汉字已经深深融入韩国社会的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结果就是,汉字在韩国社会基础深厚,这一计划最终也未能得以贯彻。

更显而易见的是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东亚文化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就算是在日语中,也少不了汉字的身影。

而作为汉字文化的发源地,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汉字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1.连汉字也抢?韩国网民都看不下去了——环球时报,2024年3月13日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废除汉字数十年后,韩国人如今为何后悔了……——人民日报,2017年4月29日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