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时间11月27-29日,第四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暨清华设计科学大会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清华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承办,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支持。论坛以“当代城市更新:多态数据融合的空间智能”为总主题,围绕城市更新与空间智能这一当代核心议题,从不同角度探就传统工科的转型发展与面向未来的工科人才培养展开充满创新活力的全球性对话,推动城市人居可持续、工程教育、跨学科合作等议题的深入交流。

- 开幕式 -

论坛开幕式于11月28日上午举行。大会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世忠,出席论坛开幕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主持开幕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培学致辞

姜培学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并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清华大学和工程教育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强调了工程教育与设计科学融合的重要性,并为传统工科转型和未来工程教育发展提出四点思考:第一,学科建设与发展要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第二,深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变革下的教育转型新机遇,培养塑造未来工科人才;第三,积极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跨学科交流合作中真正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技术、社会、文化与环境的融合;第四,发挥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作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增进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共同提升人类福祉。最后,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有力推动工程教育与设计教育的创新升级,不断激发创新和深化合作,助力工程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泽瀚致辞

夏泽翰对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以及联合共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在推进工程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他强调,工程师在改造世界、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正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所指出的,科学技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智慧城市技术的进步,城市基础设施正在经历重塑,进而推进可持续发展。夏泽翰提到,工程教育的改革至关重要,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提升女性在工程领域的参与度,并满足市场对工程师的日益增长需求。教科文组织通过其全球1000多个教席网络,促进国际学术合作,助力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他呼吁,大家应携手合作,共享知识和最佳实践,共同构建宜居城市,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世忠致辞

王世忠代表首钢集团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介绍了首钢园作为城市更新和数实融合典范的意义,回顾了首钢园从老厂区转型为城市复兴新地标的过程,及冬奥会期间“雪飞天”等标志性建筑的亮相,指出首钢园在环境绿化和建筑改造方面的创新。继而阐述了首钢园在数据融合和空间智能方面的探索,以及吸引高精尖产业入驻,构建科技服务业支撑的产业体系。他表达了对与各界合作的期待,希望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助力首都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悦主持

开幕式上,《工程教育评论》(EER)编辑部主任沈晔博士介绍了该刊的发展情况。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设计科学前沿(英文)》(Design Science Vision)创刊发布式。这是一本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创办,由科学出版社与Elsevier联合成立的KeAi公司承担出版发行、期刊定量评估工作的英文国际期刊。发布式上,期刊出版方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恒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致创刊辞。中国科学院郭烈锦院士、中国科学院段进院士、中国工程院涂善东院士、清华大学姜培学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夏泽翰主任,大会主席代表王孙禺教授,期刊出版单位代表马恒洁总经理,期刊主编及栏目主编张利教授、孙澄教授、田莉教授共同为期刊发布揭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科学前沿》创刊揭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式全体合影

- 主旨论坛 -

11月28日上午、11月29日下午开展了2场主旨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都灵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博明凯教授分别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烈锦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在其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新兴能源供给体系变革下的城市建设与工程教育思考。他指出在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能源战略的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同时对我国当前能源供给体系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氢能革命是推动能源体系变革的核心所在。最后郭院士进一步倡议,应实行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迎合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的新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涂善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在其报告中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工程教育的方向。报告分享了包括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跨学科合作能力在内的、推动全面工程教育方面的可行努力,及面对AI时代教育模式变革的思考。同时报告指出,当前工程教育面临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以及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等挑战。在当前的挑战之下,呼吁一个国际化、统一认证标准的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进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的报告深入探讨了“空间基因理论与数据库构建的展望”这一主题。报告精阐释了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紧密交织,以此提出“空间基因”这一概念。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关键角色,并分享了构建全国基因库以促进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报告凸显了数智化在空间基因研究领域的巨大潜力,揭示了建立大型数据库对于支撑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战略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世烺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绿色建造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高性能结构研究所所长徐世烺针对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固废处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强调了绿色低碳建造的重要性。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绿色低碳建造的背景、高韧性绿色低碳混凝土、工业固废的高端利用、高韧组合结构的装配化以及智能化建造。报告强调了建筑设计在绿色低碳建造中的关键作用,并呼吁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多使用高质量、耐久、环保的材料,设计建筑产品,实现标准化,以推动建筑行业与国家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ary Hack报告(视频)

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院长Gary Hack教授回顾了数字技术在建筑和规划领域的应用历程,并指出当前技术发展的重点是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方法重新思考建筑和场地的设计理念。报告演示并强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辅助设计中的潜力,提出了发展更智能技术的两个关键方向:建立大规模的建筑和场地数据库,与开发能够解读设计符号的图表语言系统。最终展望了人工智能在提升场地分析和设计智能方面的应用前景,呼吁进一步探索设计技术,以满足未来复杂项目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才强报告(线上)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才强围绕“新老共生:城市转型与建筑遗产”展开报告,详细介绍了新加坡历史保护区的发展与保护策略,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建筑遗产分类中的应用,并通过中国广场案例展示了新旧结合的城市改造模式。在报告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被加以阐释,给出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可行答案,并提出了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实现新旧建筑和谐共生的发展思路,揭示了新旧结合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城市活力和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arlo Ratti报告(线上)

2025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T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主任Carlo Ratti的报告通过分享其在可感知城市领域的创新实践,揭示了城市数据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以及新兴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城市分析与管理过程中可以起到何等作用,并展示了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和产品设计从而推动城市设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同时,报告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增强城市规划的感知能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对未来城市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美好愿景加以展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红卫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方红卫教授的报告围绕“生态河流动力学在北京永定河治理中的实践”展开,详细介绍了永定河的生态修复和防洪安全工作,指出了生态河流动力学理论的关键性。永定河曾面临生态消亡和洪水风险的双重危机,通过建立生态河流动力学新理论,生态修复工程新技术得以提出,水质和水量评估与保障的新方法亦继而构建。报告还展示了如何通过实践这些理论和技术,成功实现了永定河的生态恢复和防洪安全,使其成为一条流动的、绿色的、清洁的、安全的河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林海报告

广西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韩林海的报告阐述了国际标准ISO 16521:2024 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hybrid structures制定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包括:(1)钢管混凝土构件中特有的非线性约束效应、钢管内混凝土受力状态在应变、时间、温度多重维度上的准确定量表征,以及基于全寿期性能演化建立的本构模型与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2)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新概念、新形式及其全寿期工作机理、分析理论与设计技术体系;(3)上述研究成果在建筑、公路、铁路、民航、能源等行业标志性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北京中国尊、广州新电视塔、雅安干海子特大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等。该报告还介绍了国际标准ISO 16521:2024被英国、丹麦等国家采标为其国家标准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西桥报告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冯西桥教授分享了其从传统力学转向生物力学研究的历程,强调了力学在疾病和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他阐述了生物力学在探究生命过程基本原理、理论化和定量化方面的使命,阐述了生物力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尺度力学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解决重大疾病问题。报告亦介绍了他建立的力–化–生耦合理论,包括多尺度生物力学理论、肿瘤和免疫等系统重大疾病的力学模型、数值模拟方法和软件的开发,以及与医院合作解决重大疾病问题的实践。最后他表达了发展生物力学基础理论对于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及对未来研究的期望和祝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利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明凯主持

- 平行分论坛 -

11月28下午、11月29日上午,大会共设置两组8个平行论坛,分别以能力评价、决策科学、工程技术、计算科学、专业认证、认知科学、历史遗产、数据科学为主题,云集80余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前沿探讨与学术分享。

工程教育x能力评价分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原局长康金城主持,为工程能力评价相关工作者以及工程师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和实践启发。专家学者们分别围绕工程教育与实践、工程师能力培养、工程教育认证与评估、工程硕士认证、工程师国际认证、工程教育能力以及认证协议等方面分别作主旨报告,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与线上、线下听众在交流互动环节积极互动,畅所欲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孙禺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ulent Ozguler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景叶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全法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vani Sigamoney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广乔治

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金城主持

建成空间x认知科学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昕主持,论坛探讨了如何通过城市与建筑中认知行为的研究为设计提供更精准的辅助判断,创造更安全、健康和宜居的高质量生活空间。专家们围绕数字孪生和AI在城市气候灾害防治、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基于街景图像的空间建模技术、机器视觉在医院传染监控的创新方法以及空间认知体系及其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首钢区域生态转型与现代遗产项目、远程办公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利民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arla Fabiana Chiasserini

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宏宁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浩生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荔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明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dward Denison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瀛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昕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利总结

建成空间x历史遗产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刘畅主持,围绕多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相关建筑设计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各位专家讲解了嘉定孔庙的保护实践、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构建、长清灵岩寺加固工程、周口店遗址保护性建筑设计、唐代佛殿建筑空间设计并探讨了文化遗产与城市的景观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浈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怡涛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红医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玉珂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光海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荣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乐兰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畅主持

建成空间x数据科学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创新中心主任田莉主持,来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发言,分别就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技术赋能建成环境研究的可行路径,计算性设计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革新,面向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规划设计的经验、数据与知识,数字化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理论、工具与应用,构建跨学科城市管理空间分析框架,规划设计干预影响产权定价的机制等主题进行了报告和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翔宁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澄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建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勇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世福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文泽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晓辉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深静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莉主持

工程教育x学位评价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梁琼麟教授主持,围绕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价的核心命题,研讨了以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贡献为主,以实践成果为表现形式的新型学位评价标准,探讨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路径,分享了国内外工程教育评价实践经验,分析了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改革难点和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惟敏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美芳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勤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明凯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征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钋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潇风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孙禺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琼麟主持

建成空间x计算科学分论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孙澄主持,报告人围绕设计、建筑与计算科学的深度融合这一主题,做了富有前瞻性的学术分享。分别就智能时代下设计教育的新角色与新模式,智能城市设计技术体系与未来路径展望,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绿色建筑设计建造等主题进行了报告和交流,为未来智能化、可持续化的建成环境营造提供了深刻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eter Russell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俊宴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挺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猛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睿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杰龍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昀松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澄主持

建成空间x工程技术分论坛由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波荣主持,分享建筑学科工程问题、建筑实证研究、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城市更新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环境模拟与系统调控、低碳人居环境等研究成果,促进工程技术与设计交叉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利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柳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坚报告(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世杰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中伟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文晶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波荣主持

建成空间x决策科学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梁思思主持,邀请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设计科学决策相关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分论坛围绕各位专家展示的学科范畴、可能性的拓展进行了讨论,展现了对学科未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以自我突破的信心与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鹰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莉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早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冬青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涂慧君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志林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萍嘉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方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思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惟敏总结

- 闭幕式 -

在11月29日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袁驷教授进行闭幕致辞,总结了大会的整体情况及能力评价、决策科学、工程技术、计算科学、专业认证、认知科学、历史遗产、数据科学各个分会场的研讨内容与成果。袁驷并代表清华大学和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向与会专家学者和提供各类支持的学术界同行、工业界朋友、及筹备组委会成员与志愿者表示尊敬与感谢,并呼吁继续深化本届论坛议题的讨论,加强合作,共同借助工程技术与设计科学的力量,培养优秀人才,使城市空间变得更可持续、更加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驷闭幕致辞

国际工程教育论坛是由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8年共同发起的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推动工程教育与设计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充分展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并且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转型与设计学科科学化转型构建了交流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闭幕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