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微信里都存在着好多群,从工作到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
但有的人,只是在群里,却几乎不说话。群里半天就几百上千条的未读消息,他们一句也没参与。
既不退群,也不互动,其实他们往往都是以下几种人。
01
三观不同,不想强融
三国时,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
管宁淡泊名利,一心钻研学问;华歆却爱慕权势,贪图富贵。
有一次,他们同坐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位大官坐着华美的车子路过,管宁还是目不转睛的看书,而华歆丢下了书本追着看。
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拔出身上的刀,把同坐的席子割断,淡淡地说:
“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朋友。”
这就是“割席断义”的典故。
再契合的灵魂,也会因志向、经历不同而逐渐分岔,再好的交情,往往会有疏远的一天。
当年龄渐长,三观不一致,双方想要维持却也难以为继,自然慢慢就散掉了。
和不对的人在一起,彼此消耗,活得太累。不如洒脱转身,还自己一个更广阔的人生。
因缘好聚,也要好散。
不互相纠缠,不互相折磨,不互相不留活路。而是静静淡出彼此的视野,从此各自安好。
02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暇顾及他人
奥黛丽赫本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她得体优雅,是当时社交届的明珠。
但赫本曾说:
我喜欢独处,喜欢和我的狗一起散步……如果给我机会让我从周六晚上独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会很开心。”
有的人不爱群聊,不与人接触,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枯燥无味,了无生趣。
喜欢独处的人,并不寂寞,也不渴望同情。他们喜欢和自己呆着,那是让他们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哲学家梭罗曾带着斧头,在人烟稀少的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只身一人隐居了两年。
两年时间里,梭罗自耕自食,活得朴实,沉浸在独对天地的世界里。
后来有人问他:“你一个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独,很想见人吧,特别是在风雪天里。”
梭罗说:
“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至今我尚未找到能有独处那样亲切的伙伴,在独处时,我做回了自己。”
平庸的人独处,很快就会感到寂寞焦躁;而优秀的人,在独处中邂逅最完美的自己,静享一份丰富的清欢。
如今,很多人努力让自己显得合群,受人欢迎,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与自己好好相处。
当一群人在狂欢时,里面的人往往是寂寞的,渺小的。而当一个人独处时,虽一人一室,内心却很充实,仿佛拥有了一个世界。
03
与挚友交心,从不交浅言深
翻阅联系人,发现很多名字都想不起人来,通讯录塞满了人,能交心的其实不多。
友不在多,在于精,在于诚。
不要想着留住身边所有的人,不要想着跟每个人都成为朋友,不要把美好年华浪费在无用的人身上。
与其花时间扩展人脉,不如和三两知己叙旧,舒服畅快。
钱钟书不喜社交众所周知。
曾有位颇有身份的大人物,在大年初二提着礼品上门想拜访他。
大过年的,这人来头也不小,可钱钟书隔着门缝,探出头来婉拒道:“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看似冷漠、不近人情的钱钟书,会从17公里外参加朋友的婚礼,也会和好友吴忠匡咏诗赏景、把书夜读。
更多的时候,他会与杨绛、女儿女婿待在家里,各自占一个角落埋头看书。
钱钟书形容自己的社交原则:
“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不再参与群聊,对世界冷淡,是为了把热情留给更值得的人。
朋友虽少,真心就好;圈子虽小,干净就好。
圈子会变,情也会变,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很多你以为很要好的人,不知在什么时候就走散了。
若感情还在,就好好珍惜彼此。当双方再无交集,就要学会退场和告别。
恰到好处的冷漠,适可而止的关心,不为难别人,也不为难自己,不失为一种让双方都舒服的态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