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江源 / 第十一期
>>>崇福古寺
千年古刹崇福寺
登高望远新津城
地名,
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密码。
每一个地名背后,
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
因此,
地名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简单标记,
更是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凝聚着浓厚的乡愁。
崇福寺为唐宋名刹,始建于安禄山之乱后,当时定名为“忠义寺”。后宋仁宗时期,扩建寺庙,改名“桃原寺”。后传明崇祯皇帝三妹夫因历史原因,到桃原寺出家修行,崇祯又拨专款扩建,并亲自题名“崇福寺”,当时殿堂达到二百多间,寺庙田产近四百亩,僧众三百多人。特别是其远近闻名的“八角楼”,高达十多丈。今江源街道崇福村也因崇福寺而得名。
古刹盛景
据《崇庆州志》卷八寺观篇崇福寺记载:“蜀国居天竺之右,唐安在锦水西,治东廿里许有崇福寺者,唐宋名刹也。慈云高覆,慧日长悬,净土傍江原之墟,腴田饶香之供,金身撑汉,维宇连霄,前俯羊马(河),后依青城,与峩(通峨)眉玉垒竟相斗丽…辛丑九月(1661年)…融胜…誓修(意为发愿并修行),诛茅剔藓,拮据经营,或募或捐,廿有八载,竟还旧观,州主亲临,瞻其胜概。”
原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委员芶正全(1947生人,现崇福村3组人)将崇福寺胜景进行了绘制再现,还结合碑文和史书对崇福寺作了介绍,并留下诗作曰:“千年古刹崇福寺,高楼洪钟传十里,内中一个八角楼,崇祯妹夫在寺中,大小殿堂二百座,登高望远新津城,诵经和尚三百多,本院似如仙境中。”得以让我们一窥崇福寺曾经辉煌。
芶正全所绘崇福古寺
唐兴县(今江源街道)同样的胜景在忠义寺(崇福寺)修建之前,唐代诗人杜甫也曾登临赞叹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秋,杜甫到访蜀州唐兴县泗安寺,想起友人裴十迪,不禁诗意潮涌,写下了著名的《暮登泗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此诗也成为诗圣为唐兴县留下一文五诗之一,登上钟楼,遥望西岭皑皑白雪,晚霞褪去,县城城郭沐浴在落日余辉里,如诗如画!杜甫在《题新津北桥楼》“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留下同样慨叹,可见两地登高处不仅能够相互瞭望,还可欣赏西川之胜景。
古寺始末
《江源乡志》(1981)记载:“民国时期,江源地区有庙宇二十座,除大庙、崇福寺外,大都为清初所建。境内有石鱼寺、川主宫、归禅院(注:非宋代近善颂堂的皈禅院,归禅院应为后人异地而建)、大庙、白土寺、白果庵、红土寺、观佛堂、火神庙、禹王宫、梓潼宫、观音堂、文昌宫、崇福寺、灯台仙、双林寺、腾龙寺、下邓公、颜庙子、迴龙庙等…江源场西北角四华里许,坐落着一座庞大庙宇,乃崇福寺…。”又载:“崇福古庙是崇庆县境四大古寺之一…寺庙建筑雄伟,分三殿一楼,各种神像艺术精湛…。”
凤凰古城八角楼(图据网络)
根据相关史志、碑文、传说和访谈崇福村芶正全、吴德全两位老人整理:
崇福古寺始建于唐朝安禄山之乱后,为了安定民心,朝廷专拨款项,广集民财,以三国蜀汉刘、关、张为题材,在唐兴县西门外军教场东北面择地修建此庙,定名为“忠义寺”,殿堂有二十多间。至宋仁宗年间,朝廷拨款修缮此庙,殿堂扩展至一百多间,仁宗亲笔题名为“桃原寺”。到明崇祯九年,驸马(即崇祯皇帝三妹夫)因连年天灾导致的宫廷权力之争,到“桃园寺”出家修行(避难),崇祯皇帝又拨款扩建寺院,殿堂增至两百多间,并修建了后来远近闻名的八角楼,楼共四层,高十多丈,崇祯又重新题名为“崇福寺”,到此时,庙产已有近四百亩,僧众三百多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崇庆百姓也纷纷逃避,南下西昌、北上茂汶。八月二十八日至崇庆,知州王励精在城楼壁上写下文天祥“为臣尽忠,为子死孝,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十六字,自焚触刃而死,监纪方尧云同时死难。崇福寺也遭到破坏成为“劫火成灰,鞠为茂草”的状况,仅存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僧明放所铸云板(用铁或铜铸成云朵形状的板,击之以报时辰。禅林中通常用于早课或午饭前,起到召集众人的作用)。
到了清康熙元年(1662),开僧融胜行脚至此,在功德主李应年等人募捐下,用二十八年时间“修还旧观,(崇庆州)州主亲临,瞻其胜概。”庙宇坐北朝南,面积约20余亩,规模宏大,八角楼挺立,雄伟壮观,楼上有“高着眼”(意为从高处观察)三字,乃丈雪和尚(即融胜)所题。寺内天王殿、大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华丽,所有神像,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百年楠木,参天掩映,犹如“慈云高覆,慧日长悬。”
今崇福寺小庙及崇福寺旧址文化地标
1937年,因在崇福寺内建保国民学校,(刘关张)三殿神像遭到毁坏,仅存八角楼、玉皇楼(俗称走马转角楼)、云板及融胜所撰石碑。1941年,崇福寺仅有庙田20亩,三个出家和尚在此居住。1950年改崇福保国民学校为崇福村小。1952年,土改运动后就没有和尚在此居住了。1963年,八角楼楼侧住户为收听广播,在楼上安天线,此楼也被一次雷击击毁,后云板及庙碑等也无法寻找了。1981年,崇福寺已是200多学生念书的小学校了。1985年,当地村民在崇福寺旧址旁重修一小庙,又拾回原崇福寺大殿柱石和两个光绪年所立高德僧人石碑。
探寻江源历史
汲取文化力量
文稿:廖清建
编辑:杨涵锐
初审:廖清建
复审:罗英
终审:况汉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