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主流的声音是让文物“活起来”,主要指的是文博机构、文保单位、博物馆、不可移动的遗址等等,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每个国人都应当自觉承担的文化使命与责任。

问题在于,民间也提出让文物“活起来”,可是模棱两可的回应,好像答应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这就尴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政府真的禁止了文物买卖,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拍卖行全部被强制关闭,文物确实变得“一分钱不值”,只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供人欣赏,这样的场景或许会让人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情感。

我不会遗憾,反而会感到一种释然与高兴。

因为,公平了!

在这样的情境下,文物不再是衡量财富或地位的标尺,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欣赏和学习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瑰宝。这种公平带来的,不仅仅是心态上的平和,更是对文化尊重与理解的深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现实中的民间收藏之所以困境重重,正是因为“公平”二字从未真正降临。

文物的价值往往被金钱所扭曲,成为少数人炫耀和投资的工具。这不仅损害了文物的文化价值,更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与分化。

人类跨越野蛮,以工具和文字为始步入文明,文物是此进程的见证。文物虽无实用价值,却承载普世价值,缅怀历史,激励未来。

商业时代,因其稀缺性具投资价值,文物与金钱相连。促进行业活跃、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在于:流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卖会可以堂而皇之的拍卖文物,只要上拍的拍品,媒体曝光过很多次的失窃文物、走私文物甚至假文物,都无一例外都被打上“传承有序”的标签。

而民间藏品,却始终处于一个“半封杀”的尴尬境地,不明面说“封杀”,但是民间藏友们会陷入“自证陷阱”里不可自拔。

搞清楚来源才可以上拍,人们说我在地摊淘到的,没办法搞清楚来源啊,那没办法!

这种双重标准的现象,无疑加剧了文物市场的混乱与不公。民间藏友在无心之间就可能触犯法律,而拍卖行却能堂而皇之地售卖高级别文物,这其中的矛盾与不公,让人不禁要问:公正何在?市场的规则又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那些流落在民间的文物,我们不能任由它们像“弃婴”一样无人问津。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建立起完善的文物认养与保护机制,为这些文物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文物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人民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文物流失,竟让“海外回流”成了主流的声音,我们不禁为之心痛。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无序的市场中流失、损毁,让人扼腕叹息。

试问,“封杀”民间收藏真的有效果吗?阻挡文物流失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务之急,别提什么让民间文物“活起来”了,而是让文物有尊严地“活下去”。

文物蒙尘于民间,是国之损失,民之不幸。这不仅需要我们在思想上保持开放与包容,更需要在行动上付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