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链领域,国企凭借其资金优势、资源背景和政策支持,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供应链贸易风险的管理问题。
国企作为国家资本的代表,其决策往往更加谨慎,以避免因风险暴露而引发的层层追责和监管问题。然而,过度追求“零风险”或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交易对手的做法,往往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隐患,最终反而可能使风险更加复杂化。
因此,国企如何更有效地管理供应链贸易中的风险,平衡稳健性与收益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01 零风险: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零风险”这一概念,在国企供应链中常常被强调。在项目决策和风控模式上,很多国企表现出对风险的极度敏感和强烈规避,尤其是那些涉及较大金额的供应链金融项目。
许多国企项目负责人对外宣称没有风险,或者表示风险已经转嫁给交易对手,暗示他们已经采取了足够的措施来规避所有潜在的风险。然而,风险并不会因为这种“零风险”的态度而消失,它依然在市场、供应商、客户、政策甚至是不可抗力因素中潜伏着。
首先,任何供应链项目的实施都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暴露。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变数。
例如,预付账款可能面临供应商违约、货物损坏或发货延迟等问题。即使采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仍然可能遇到质量不合格、物流障碍、法律诉讼或突发的政策风险等。即便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合同条款进行转移,但实际上,合同的执行难度和执行力的差异使得很多潜在风险并未得到真正的转嫁。
根据《2023年中国供应链金融报告》指出,约有38%的国企在面对国际供应链交易时,预付款项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是最大的,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很多国企的供应链融资项目风险暴露比例较高,特别是在海外供应链环节。
因此,所谓的“零风险”往往更多的是一种管理上的理想状态,而非现实中的可行之策。通过数据和风险控制手段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程度,才是国企应当追求的目标。
02 国企为何过度追求“零风险”?
国企在供应链贸易中的风险管理,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规避性。国企追求“零风险”的背后,实际上是源于其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监管机制和决策逻辑。在国企体系中,尤其是那些省属国企、市属国企或央企,管理层面临着来自政府、上级领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多重压力。
由于国有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旦出现财务风险、项目损失或违约事件,往往会受到严格追责,甚至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国企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往往会采取“保守策略”,最大限度避免潜在的项目风险,甚至是所有可能的损失。
根本原因:首先,国企面临的社会责任重大,尤其是那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国企。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还可能对政府的公共形象和社会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国企的负责人面临较为复杂的责任体系,尤其是层层追责的机制,使得他们对任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决策都异常谨慎。
国企管理者通常处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上级或政府部门作为“委托方”,其职责不仅仅是管理企业的运营,也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模式下,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往往较低,以避免因风险暴露导致的责任追究。
与此相反,民营企业通常拥有更灵活的决策机制,可以承受较高的风险并追求较高的收益,因此其决策模式与国企存在显著差异。
03 过度规避风险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的管理漏洞
尽管国企在决策时注重风险规避,但过度追求“零风险”往往容易忽略实际操作中的管理漏洞。过于强调风险防范的同时,忽视了如何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往往会使企业陷入一种“无风险”却又“高成本”的局面,最终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在某市属国企的贸易项目中,由于过度强调合同条款的严格性并推行了过度的“风控”模式,导致项目推进过慢,合作方产生了不满并违约。尽管在合同上采取了保险、担保等措施,但由于过度依赖合同而忽视了供应链关系的建立与沟通,最终导致项目的执行难度加大,原本可控的风险逐渐失控。
国企的风险规避策略有时会产生“过度保守”的决策风格,尤其是在中高层管理者承担着较大责任时,他们往往在面对决策时会选择避开一切可能的风险,而不敢作出有可能带来收益的创新决策。这种“风险规避的过度依赖”反而可能导致国企错失良好的商业机会,导致企业在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过度规避风险容易让管理层产生一种“逃避责任”的心态,宁愿不做项目,也不要被追责的。过度依赖风控体系,试图通过无风险的合同条款和机制来规避责任,反而会削弱公司整体的风险感知和风险管理能力,最终导致无法有效应对突发风险。
04 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供应链贸易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国企必须正视风险,并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手段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首先,国企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并提高全员风控意识和能力,及时发现潜在的贸易风险。风控不只是风控部门的事,而是全员的事情。
其次,国企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置合理的风险容忍度,避免陷入“零风险”的误区。
最后,国企需要改革和完善追责机制,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同时,激励业务发展和创新。
国企供应链贸易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课题。在追求稳定性的过程中,国企必须打破“零风险”的幻想,正视风险的存在,并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只有在理性评估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国企才能实现既保值又增值的目标,在复杂的供应链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而在回顾2024、展望2025的关键阶段,对于国企供应链公司而言,该如何平衡合规、风险管理、业务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通过做好风险管理去支持业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如何构建全员风控体系,做好内部协同,避免内耗?
为此,万联网特组织三位实战专家拟定于12月12-13日(周四五)在广西南宁,举办第二期风控专题培训《新形势下,国企供应链公司如何调整风控策略,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欢迎大家组团报名参与。
届时,我们将邀请3位专家老师——全面风险管理专家&原世界500强集团首席风控官张老师、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原东煤交易总裁黄老师、供应链风控实战专业律师&原怡亚通/商贸通风控总监张老师坐镇授课。
课上,3位专家老师将重点围绕:集团型国企管控供应链子公司问题、业务与风控团队打架问题、货物直发/原地货转与合规问题、团队绩效指标设计问题、国企混改问题、规避融资性贸易问题、全面风控体系建设问题等展开授课,并通过答疑+研讨形式,手把手带你通过调整风控策略来支撑业务增长。
同时,这不仅是一堂供应链公司各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战课,更是一场供应链业务交流会,非常欢迎各地方国企及其子公司组团报名参训,最好是集团一把手带着风控总监、市场总监、财务总监、法务总监、人力总监等一起参训,这样才能更好提升团队整体作战能力。
本期及过往参训企业有:湖北联投、正信集团、兴港集团、陕西文投、辽宁成大、廊坊建设、广东合捷、北京京粮、长如贸易、湖北交投、延长石油、武汉金控、湖北长捷、湖北宏泰、四川联程资产、厦门信达、湖北商贸、瓯江口产业集团、深圳港、新星丝路通、卓尔智联、廊坊国投、鹤壁绿康、国创鹤壁、湖南建投、江西江冷、河南中豫、大河国际、厦门海峡、厦门港口、空港米仓、河北创宇、交远物流、钰翔集团、东伊实业、恒通工贸、江苏名拓、华兴盛、中国航油集团、山东民生资源集团、连云港投资、山东海洋投资、鲁担产融、弘广贸易、山东富源、苏海集团、亿博丰担保、高达软件、66云链、中数智创...
报名联系:李老师19168536275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时间线显示,误以为我们没更新。如果您不想错过“万联网”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
热门文章推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