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房子是你留给儿子的,别指望我伺候你!”
电话那头,女儿冷冷的声音像刀子一样刺进我的心。
一瞬间,我有些站不稳,手一抖,手机滑落在地。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失去了这个女儿。
我的名字叫林素芬,今年56岁,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
我这一辈子,兢兢业业,含辛茹苦,把一双儿女拉扯成人,没想到,晚年竟落得“众叛亲离”的局面。
我和丈夫张国明结婚32年,婚后有一儿一女:儿子张浩,女儿张敏。
张敏却性格倔强,和我常常意见相左。
或许是因为儿子从小成绩优秀、听话懂事,我对他格外偏爱。
张浩读大学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拿出积蓄给他买了套房。
张敏考上大学后,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她心里有些不平。
“你哥是男孩,将来要成家立业,你是女孩,迟早要嫁人,房子对你没那么重要。”我对她说。
张敏低着头,没说话。
时间一晃,两个孩子都成了家。
张浩结婚那年,我们又掏出积蓄给他买了第二套房,算是帮衬他在城里扎稳脚跟。
张敏结婚时,我只给她准备了一些嫁妆。
她和丈夫一起贷款买了房,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可我没想到,这一桩桩看似“理所当然”的安排,最终却成了压垮母女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年前,我立下遗嘱,把家里剩下的两套房留给张浩。
“男孩要养家,女孩嫁出去就是外人,房子留给儿子天经地义。”这是我的想法。
可我没想到,张敏在无意中听见了这件事,气得直接摔门走人,三年没再回过娘家。
“妈,我对这个家早就寒心了,你们只认儿子,当没我这个女儿好了!”
临走前,她丢下这句话,眼里噙着泪,却倔强地不肯回头。
我和丈夫面面相觑,心里五味杂陈。
“她就是小心眼,等气消了自然会回来。”丈夫安慰我。
可这一等,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我无数次拨通女儿的电话,可她从未接过。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少了她的身影,只有儿子一家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
但时间久了,我发现,儿子对我们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亲近。
他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来看望我们的次数越来越少。
“妈,我工作忙,改天再来看你们。”
“爸妈,房贷压力大,能不能再借点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
尤其是去年冬天,我突发感冒,烧到39度,躺在床上连水都倒不动。
我试着给儿子打电话,可他说:“妈,我在加班,等周末再回来吧。”
无奈之下,我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终于接通了。
“敏敏,妈生病了,能不能回来看看……”我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
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一句冷冰冰的话:“妈,这房子是你留给儿子的,别指望我伺候你。”
随即,电话挂断了。
那天夜里,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觉得天花板都压了下来。
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把我砸醒了:我的“偏心”,把女儿推得有多远?
我开始回忆起她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她跟哥哥抢玩具,我总是让她让着哥哥;
她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我只会责怪她不够努力;
她生病发烧,我忙着照顾哥哥,忽略了她的眼泪……
原来,我所谓的“理所当然”,早已在她心里结了疤。
我决定主动去找女儿。
第二天,我拎着一篮子水果,敲开了她家的门。
她开门时,看到是我,愣了一下,随后又冷下脸:“来干什么?”
“敏敏,妈想跟你聊聊。”我低声说。
她沉默了片刻,转身进了屋。
客厅里,我看着女儿忙着整理孩子的书包,心里五味杂陈。
我把水果放在茶几上,轻声开口:“敏敏,对不起。”
她手一顿,转头看着我,眼里写满了复杂的情绪。
“妈知道,这些年对你确实不公平。妈不该总是偏心你哥,不该让你觉得自己是外人。”
我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房子的事,妈改主意了。两套房子,妈会留一套给你。”
女儿愣住了,眼圈一下子红了。
“妈,这不是房子的事……”她声音哽咽,“我只是想要一点点你的在乎。”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
她说出了这些年埋在心底的委屈,而我也第一次,真正听进了她的心声。
我才明白,孩子的爱和期待,并不是用金钱和房子可以衡量的。
后来,我重新修改了遗嘱:两套房子,一套留给儿子,一套留给女儿。
我也开始学着放下对儿子的过度依赖,更多地关注女儿和她的生活。
慢慢地,女儿回到了我的生活中。
她会带着外孙来看我,也会在我生病时端上一碗热汤。
而我,也终于在一双儿女的陪伴下,感受到了迟来的幸福。
有时候,亲情的裂痕,并不是不能弥补的。
只要你愿意低头,愿意去倾听,愿意去在乎,爱,总会回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