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8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学者与专家齐聚江门市蓬江区,举行了文艺作品交流会。此次会议围绕本土原创戏剧《良溪,早晨》以及龚昌荣主题创作作品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文化交流与专业探讨,旨在精准挖掘本土艺术资源,提升蓬江区乃至江门市在文化创作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会上,

江门市的文艺创作者积极发言,

分享了《良溪,早晨》的

创作历程与选材考量,

并播放了龚昌荣人物故事讲解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原司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当代现实、革命历史和古代历史总体构成了当代广播剧文化建设的三大板块。

他特别强调了新农村建设在当下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了下一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重点。”

在谈到《良溪,早晨》这一作品时,李京盛表示,该剧非常契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关注到了农村人民在脱贫攻坚后的新生活和新故事。他还提到,当前农村题材的创作需要避免平庸化,可从深化地域特点、刻画角色情感归宿等维度来丰富作品内涵。

在谈到龚昌荣主题创作作品时,李京盛表示,当前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趋势是类型化与革命历史的结合。“龚昌荣的传奇经历具有很强的创作潜力。但如何在越来越趋同的创作大环境中,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又找到这类题材的艺术创新点,这需要创作队伍们继续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王锐在会上感叹,他与江门有着较深的缘分,参与的多部创作作品都源自江门,如今对于广播剧《良溪,早晨》的创作他充满信心。

他还希望,龚昌荣主题创作作品应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立足人物在广州、江门等地的真实故事,进行艺术创新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看来,江门目前已经形成了文化艺术传播现象,《良溪,早晨》和龚昌荣主题的两个作品题材都具备很好的创作潜力。尤其是《良溪,早晨》这不仅具备话剧剧本的基础,还融入了丰富的非遗文化、乡村美食等元素。同时,她建议可将该题材打造成为本土微短剧,以文艺作品带动本土文化旅游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会长关玲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到人物回归、产业创新。她提到,人物回归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回归。同时,她也强调了,江门是著名侨乡,在文艺创作时应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如产业发展、故事情节方面要和海外人才、国际交流方面多结合,继而创作出更多“培育新农人、打造新农村,为乡村注入更多新质生产力”的“新”故事。

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会议为蓬江广播剧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接下来,相关部门将深入挖掘本土艺术资源,用好广播剧贴近群众生活、覆盖面广、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创作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蓬江故事,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进一步提高蓬江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罗霈 通讯员/李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