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都在呼唤和催生着与之相匹配的艺术表达。
在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有杰出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呼应时代、反映现实。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主旋律文艺作品不但追求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如何经得住行业与产业的检验。这并不意味着主旋律文艺作品要去迎合市场,而更应去开行业之先,引风气之先。
话剧《树魂》根据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真实事迹改编,由沪闽两地合作完成。作品以"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三库+碳库"等重要理念为引领,通过一个家庭三十多年间的历史截面,折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并展现生态文明与地方文化的深厚联系。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话剧,《树魂》立足于地区建设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充分运用了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资源,以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作品在叙事手法、艺术风格、观感体验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作出与时代同频的当代表达。
以创新手法进行题材开掘
当前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的丰富,使得剧场性发生变动。就像与环境融为一体,仿佛自然生长的"有机建筑"一样,演艺场域和情境原型形成有机统一的和谐关系,更好地实现艺术效果和理念传递。
《树魂》的故事发生地是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这里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生发地和实践地。该剧在上海的演出,则尽可能地活用剧场空间,让异地的观众对周宁产生具体的"在场感"和"氛围感"。
以上戏实验剧院的演出版本为例,剧院门厅布置了很多介绍周宁的信息展板,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地区的深远关系,当地的文化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林养、林种、林游"的发展模式等。门厅内还有专门的互动区域,展示当地的茶艺、土产、工艺品、文创周边等,观众也可在演出前后试用和洽询。这些对演艺环境的设计,以及后产品开发,体现了话剧中产生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情绪价值。
全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2013年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的主体内容,纵深地勾勒出林家三代人以树铸魂的坎坷经历,展现了典型环境中的个体命运,也渗透着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毁林、造林、守林的三幕式剧作架构,编织出林家众人的困境与挣扎,并通过他们与群体及政策的关系,让个人选择嵌入了社会进程。
以林家人为基本视点而辐射到其他重要人物,包含了畲族采茶歌队、砖场民众、乡镇干部、当地村民等地方社群,这些段落,立体展现了闽东土地上的士、农、工、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具有张力的关系,把家族历史升格为地域史诗。植树造林是主旋律叙事艺术中的多见题材,《树魂》对这一题材的开掘,对前人既有继承更有突破,讲述了林守根一家的坚守,但没有拘泥于一般化的"英模模式",而是贯穿着对待树木应该生命化还是工具化、主体化还是客体化的复杂议题。在剧中,这些观念冲突并非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而是受到经历、立场、历史阶段性等具体条件的形塑,于是才能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点明了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与必然。
具有意味的是,剧中一些关键段落,例如守根对树木近乎偏执的守护,林家人与爱犬花花的深挚情感等,传达出人类与世间万物之间共享共生的平等关系,进而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灵观。这使得作品拥有了能在不同文化和文明的语境下通用的"共同语汇"。
《树魂》以思想理念为引领,以现实为依据,运用前沿艺术手段讲好了当代中国故事。这部话剧充分发挥了题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能量、历史能量,还致力于开发其产业能量和社交能量。其创作实践,都紧密贴合时代脉搏,展现了全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品相,尤为注重赋予观众解读和参与的空间,体现着对舞台演艺附加值的积极拓展。
以情感共鸣承载价值传递
新的经验产生新的内容,需要新的表达方式。从舞台演出来看,《树魂》的形式及内容,体现出创作者追求价值传递与观众感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感受——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全剧采用叙事体来展开故事,开篇跳跃式的叙事风格,不同的时空情境和人物信息交替登场,配合舞台的切换和灯光灵活语言,有机地呈现一个个与短视频时长相仿的表演片段,将观众引入一个色彩和调性多变的舞台"迷宫"。这种叙事节奏与当代人刷手机短视频的节奏相近,反映了当代人获取信息的特点:在碎片化信息中被吸引,找到了共鸣与认同后,再自主地逐步深入探究,同观众建立起接受和认同的契机。
随着后续情节的开展,林家人与林场共同的命运构成了全剧的总悬念,与红军号手的身份之谜、爱犬花花的命运之谜两条副线互相交织,观众在时空嵌套的结构中寻找和拼凑出关于命运的谜底,并领悟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得舞台呈现的视觉效果丰富、蕴藉,且具有层次感。
从内容和内涵上看,作品中的矛盾可被归结为是理念之争、价值观之争、处事手法之争,而不以某一个反面人物的恶行恶念为贯穿的反作用力。
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树魂》并没有去审判任何一个剧中人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路径可以并存,不同的价值观能够并行不悖,并在某个合适的机缘下交汇、和解。人因历史机遇而有所成就,也难以跳出历史局限的制约。这种观念上的包容,使得作品透露出自洽之感。剧中几位主要人物,诸如忠义、仁善的林长青,隐忍、端慧的吴梅,直爽、灵秀的蓝菁菁,通达、智慧的何书记等等,给人的观感都是可亲可爱的。
作品对于灵魂人物林守根的塑造,更是从多个维度体现了献身精神和博爱精神,但他又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真理代言人",而是具体地生活在家族历史和地域环境中的鲜活个体。守根的性格也不是四平八稳的,他有着强烈的爱憎、顽强的意志,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作为主人公,守根有棱角、有气性、有抱负,人格力量强大。创作者设计了"与树对话"的形式让守根吐露心迹,"喊山"、"告别"等大段催人泪下的独白,既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抒胸臆、倾吐情感,也是守根对自身命运的觉知和体认,让观众投入情感的同时,对这个人物产生深刻的认同。
新中国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触及到了前人未曾抵达的表达领域。
例如话剧《陈毅市长》用平视、分散的笔法描绘领袖人物,写"人"而不"造神",回应了当时艺术思潮中对于"真"的探讨。电影《生死抉择》直面社会转型时期的不良现象与复杂心态,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细腻地体察了个体的情感诉求,形成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悲剧性和警示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最现代的观念、技法、美学重述革命历史故事,在强烈的艺术风格中,调动每位观众都携带着的红色基因。
这些当代人表达、给当代人看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表现我国社会、经济等层面的深刻变革,展现重要人物的思维与行动。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剖析各种发展变化中的本质属性,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生发于当下语境中的《树魂》,也呈现出积极可贵的对时代主旋律文艺的艺术探索:思维、风格、手法是全媒体时代的;理念、"道"与"魂"是传承主旋律精神的。
作者:罗馨儿
文:罗馨儿(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讲师 )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