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群来自广西上林的淘金者踏上了非洲加纳的土地。带着只有他们掌握的砂泵技术,这些人将泥沙分离成金子的过程推向极致。
库马西、奥布阿西、打夸市、敦夸市,这些被称为小金矿的集中地,开始迎来中国淘金者的机械轰鸣。
每天300克的黄金产量,在幸运的日子甚至能翻到1公斤,按照当时的国际金价,日入10万元人民币并不是传说。
但高收入的背后,并非只有财富与辉煌。
为什么一群曾经改变加纳采金格局的上林人,却在几年后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林砂泵技术改变加纳
1994年,加纳探明的黄金储量高达3167.20万盎司。
在500多年的开采历史之后,这个国家仍有丰富的黄金资源,估计可供开采700多年。
然而,加纳的黄金开采格局早已被外资主导。
英美的大型矿产公司掌控了大部分黄金产业链,它们集中力量开发岩金矿,这些矿藏埋藏在深层的岩体中,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开采。
与岩金矿不同,加纳的滩涂和河流中分布着数量可观的砂金。
这些砂金资源虽然蕴藏丰富,但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大片的滩涂地质条件复杂,难以安装大型设备,资本主义国家的矿企普遍对砂金开采兴趣不大。
对他们来说,开发这种矿藏费时费力,产量和利润又无法与岩金相比。
然而,这些“难以涉足”的资源,却为中国广西上林人带来了商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