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东北第四野战军已攻克锦州,对关外的卫立煌集团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华北军区野战兵团牢牢地缠住了平津的傅作义集团,使之无法调兵南下。西北第一野战军连战连捷,迫使胡宗南集团处于守势。
此时,毛主席将他的战略眼光投向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
国民党当时在中原的兵力很强大,有黄伯韬、邱清泉、李弥、黄维、李延年等5个兵团,还有绥靖区的部队,共计兵力80万。而解放军在中原可调用的兵力有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共计60万大军。在兵力上解放军处于劣势。因此,毛主席认为国民党在中原的兵力太过雄厚,不好打,如果冒然与国民党军在此进行战略大决战,胜算不大。
实际上,早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站稳脚跟之后,毛主席就开始酝酿下一个更为大胆的千里跃进计划。那就是由粟裕先率领至少3个纵队南渡长江,插到苏浙闽地区去,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这样势必会吸引调动至少4~5军的中原国民党军南下江南去围剿。如此一来,中原野战军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仗自然就好打了。而已在江南的解放军部队此后还可以接应中原的解放军过江,可谓是一举两得。
应该说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战略构想是非常高明的,可以出其不意地把战争进一步引向江南,从而打乱蒋介石在中原的战略布局,因此得到了其他政治局常委们的一致赞同,但没想到的是拟执行此次战略任务的主帅粟裕却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粟裕建议解放军不宜提前过江,而是应该留在中原打大的歼灭战,力争在江北将国民党的主力全部歼灭,然后再渡江作战。
粟裕的建议可谓是石破天惊,连陈毅都惊呆了。因为陈毅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跟毛主席在一起了,可以说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和个性是非常了解的。只要是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战略部署基本上是不会错的,也是很难改变的。
林彪够牛的吧!一等一的战将,常胜将军。辽沈战役后期,毛主席定下了先打锦州的战略部署,认为先打长春是赶鸭子战术,不在要害。而先打长春是卡脖子战术,一下子就封闭了东北的大门。可林彪开始就是不愿意执行,执意要打长春。不过最后还是拗不过毛主席,乖乖地南下打锦州。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还是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高明,一打下锦州,东北的国民党军就乱了,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粟裕跳出来要改变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陈毅也有点吃不准了。一方面陈毅与粟裕搭档多年,对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非常有信心的。另一方面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一贯正确,是经过无数次中国革命实践检验过的,也是毋容置疑的。怎么办?确实不好办。
不过毛主席毕竟是伟人,胸怀宽阔,他不仅没有因为粟裕对他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不同意见而恼怒,反而是对粟裕的建议高度重视,亲自电邀陈毅、粟裕到西北坡面商。
粟裕、陈毅驱车到达西北坡时,毛主席亲率四大政治局常委出村迎接,这规格太高了,极及罕见,可能林彪到了西柏坡都不会有这待遇。这说明啥?说明中共中央对粟裕和华东野战军过往的辉煌战绩的肯定,也是对粟裕即将要陈述建议的重视和期待。
毛主席亲自出面招待粟裕、陈毅,待陈粟吃完饭后,毛主席突然严厉地说:粟裕,你好大的胆子,连我制定的战略计划,你都敢推翻?如果下午你不能谈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我撤你的职。
粟裕猛然一听,先是一惊,但很快就知道这是毛主席在激将。但陈毅的脸上始终是紧绷的,他在为粟裕捏着一把汗呢!
下午的会议在西北坡作战室举行,中共中央五大首脑集聚一堂,毛主席请粟裕陈述他的高见。
粟裕早已成竹在胸,站起来对着墙上的军事地图详细地阐述了他要在淮海打大歼灭战的四点理由:
1、中原是天然的大战场。中原地势平坦,地域广阔,交通便利,虽然有利于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机动,但也有利于我军快速穿插,各个击破,非常适合打大的歼灭战。特别是在我军大量破坏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要道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为有利。到那时我军的两只脚丫子一定能赛过国民党军的汽车轮子。
2、集中优势兵力打大仗。我军现在中原地区有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十多个主力纵队,60万大军,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如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能联合作战,统一指挥,就会起到1+1>2的效果,完全可以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而且胜算很大,甚至可以把国民党部署在中原的所有主力兵团一举歼灭,到时大军再过江就不会有大的战役了,从而会大大加快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3、调兵南下弊大于利。如果先调3个主力纵队南下江南,能起到的牵制力量和影响都比较有限,不仅起不到调动国民党军南下的作用,而且还会大大削弱解放军在中原的攻坚力量,使作战效果会大打折扣。还有一点,部队过江势必会遭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到时我军的伤亡也会很大,能否坚持到中原解放军过江还是一个未知数。两下一对比还是部队暂不过江比较有利。
4、中原紧挨着晋冀鲁豫和山东老解放区,路途比较近,可以得到老解放区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支援,使大军无后顾之忧,可以放手一搏。而且华野、中野、陈谢兵团已到中原地区开展工作,已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可以就近得到群众的支持。
总之,方方面面分析,还是部队暂不过江比较有利。
听完粟裕的陈述,五大常委都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赞许和欣慰的笑容。
这时毛主席站了起来发问:粟裕,如果按照你的这个设想,那在中原的这次战役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决战,这就要求你一次性要歼灭的敌人跟你所率领的总兵力数不相上下,甚至还要多,你心里有多大把握?能不能办得到?
粟裕听此一问,回答说:“有困难。”
“我问的不是困难,是办不办得到”,毛主席继续追问。
“办得到,我敢立军令状。”粟裕也是豁出去了,回答得很坚定。
此时,毛主席才露出赞许和满意的笑容。然后面对与会人员说:“两点意见。一是收回我先前调3个纵队先期过江南下的战略计划,是我考虑不周,现在看来粟裕的建议比我高明。二是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全权指挥华野全军实施淮海战役。陈毅兼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以便于协助统筹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
毛主席的两点意见代表了中共中央完全接纳了粟裕的所有建议,并授予粟裕全权统帅华野全军。
后来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单独全歼了黄伯韬兵团13万人,杜律明集团30万人,还配合中原野战军歼灭了黄维的第十八兵团12万人,圆满地完成了在西柏坡立下的军令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