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9月,一名日本面包师即将入伍前往上海战场

1937年9月的美国《生活》杂志上,刊登了一张“日本面包师即将去中国参战”的照片,日本人已经开始全面动员国内青壮年,把他们送到中国战场。连有着体面工作的面包师都要征集参战,可见日本已经全面开启了战争机器

在此之前,日军已经淞沪会战三次增兵,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战局却依然一片焦灼。整个淞沪会战中,日本共四次增兵、历时四个月,最终靠着在杭州湾北岸的登陆才逼走国军

添油战术向来是兵家大忌,日本人在战后总结中也提到,兵力不集中、分批投入战场造成了淞沪方面的不利局面——耗时太长、伤亡巨大并且没有全歼国军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十万中国精锐部队血战上海,重创了日本侵略者

为何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日军,会在淞沪会战中犯下这种低级错误呢?利用海空优势,集中兵力、一鼓作气,岂不更符合日本人“速战速决”的目的?

这是因为淞沪会战的爆发和规模完全超乎日军的意料,他们不仅在战前毫无准备,战事不断推进后依然没有认清中国方面的意志和决心,直到完全陷入华东战场

原因1:日军在七七事变后,并没有建立华东战场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七事变”后,1937年的日军侵华时间线

七七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和中国全面抗战的转折点,但事变发生后,日军内部对下一步的战略方向仍存在很大分歧

陆军内部再度分裂,形成石原莞尔为首的“不扩大派”杉山元、武藤章、东条英机等为首的“扩大派”。“不扩大派”坚持走“闷声发大财”的道路,要求立足满洲搞好生产建设,再与苏联进行决战;“扩大派”则认为中国畏战虚弱,可以在与苏联决战前,先把中国打趴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扩大派”和“不扩大派”的主要人物

海军方面历来坚持以英美为假想敌,对于大陆战场从来都不感冒。内阁承受着备战、经济和外交的多重压力,对战争扩大持谨慎态度。裕仁天皇因为惧怕战事失利后承担责任,也一再要求陆军限制中国方面的战事

在这种多方争执的乱局下,日方于1937年7月9日——七七事变发生两天后,搞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不扩大方针”。这个方针既默许陆军增加兵力、扩大华北战事,又要求不能把事情闹得太大。方针的核心是确保战事仅限于平津一线,并以不出兵华东、华南为底线

日本甚至不愿意用“对华战争”来形容七七事变后的军事行动,而是坚持用“中国事变”,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图谋和顾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军在逐步蚕食中国国土

  • 其一,“速战速决”的真正含义是以战迫和、步步为营。

全面侵华意味着“扩大派”占据了主导,他们叫嚣“快速灭亡中国”。陆军大臣杉山元甚至告诉天皇,中国事变只需要一个月就能彻底解决

但这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自大,“速战速决”战略的背后,仍旧是“老谋深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事变

一方面,“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日军感觉国民政府的态度可能会失控。他们认为,即使日军安分守己,中国政府也会坚定地走向抗日路线。

如果此时中国军队立刻攻击满洲,日本倒还可以从容应对。最可怕的结局,是中国以隐忍的态度暗中发展军事力量,趁着日本和苏联决战的机会,从南面进攻满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恶化了苏联与纳粹德国的关系

和而根据欧洲的局势和苏联国内的肃反运动,苏联短时间内无暇入侵满洲。所以“扩大派”认为可以在和苏联决战前,彻底解决中国问题。

所谓的“速战速决”,“战”的是中国的正规军主力,要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他们;“决”的是中国的抗战意志,要彻底瓦解中国政府的斗志,让他们完全屈服于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的《何梅协定》削弱了河北的中国军队,也让日本侵略者尝到步步蚕食的甜头

另一方面,日本在华北的举动,称得上是“故技重施”。挑起事端→扩大战事→取得胜利→签订协议→攫取资源、巩固占领区域,日军对这种步步为营的蚕食战略可谓得心应手。

“扩大派”认为尽管中国的抗日情绪高涨,但国民政府仍然是软弱可欺的。只要用雷霆一击把蒋介石打疼、打怕,就可以长期维持不平等的“中日和平”,甚至把中国变成自己的仆从国

而且华北富有煤、铁、盐、棉花等战争资源,可以实现“以战养战”,提升日本的持久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北的丰富资源让日军垂涎

所以效仿“九一八”事变,把北京变成第二个沈阳、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这就是“速战速决”的真正含义。

  • 其二,上海的特殊性,让日军不想轻开战端。

严格来说,“淞沪会战”是中日上海交锋的下半场,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才是上半场。上半场中日军虽然获胜,但是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更关键的是感受到了上海的特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是一场关东军策划的军事冲突,起初的目的是在上海搞出大事情来转移西方列强的注意力掩护“伪满洲国”的建立。结果日本海军以此为契机,企图霸占上海,好跟陆军的“九一八”事变打个擂台。

最终日军成功把国军逼出了上海,却没能如愿霸占上海

上海是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聚集地,自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上海开埠以来,他们就在上海扎下了落脚点,英美很快都开设了上海租界。直至1930年,英国在上海的投资占其在华投资的76.6%,共计73740万美元。美国人也有64.9%的在华投资集中于上海,金额达9750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的上海外滩

上海俨然已是远东金融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西方列强不会允许日本人独占。所以西方各国在“一·二八”事变发生后立即警告日本,国联也介入调查,让日本在外交上处于极为孤立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见好就收,把国军逼出上海后也不再追击,当年5月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中立区范围

根据上海停战协定,上海成为了“中立区”,国军退至昆山-苏州一线,日军则收缩到公共租界内。这样的结局让日本意识到,在和英美全面决裂前,上海还不是自己撒野的地方。而国军退出上海、日军只是缩进租界的局面,也让他们得到某种满足,毕竟没有被完全赶出上海

所以七七事变后,日本海军只是忙于沿着长江撤侨,并没有在上海大动干戈的意愿。他们只是想保持住租界的驻军,好给蒋某人下一道紧箍咒,随时威胁国民政府的经济、政治中心。

  • 其三,苏联在北方虎视眈眈,日军不敢分兵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鼓吹的日满携手,实质上就是完全吞并满洲,作为大陆战争的基点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非常流行一种“满蒙生命线”的论调,认为满蒙在国防和经济上,都是日本不可缺少的存在。这种赤裸裸的侵略理论,与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论”如出一辙,把霸占他国领土的欲望粉饰成堂而皇之的民族精神

而霸占满洲以后,日本人更是“精心呵护”,四处镇压东北抗日武装,加强对苏联方面的战备和警戒。虽然根据情报,苏联短期内不会南下,但毕竟他们在远东有数倍于日军的坦克和飞机,威胁始终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苏联发动“八月风暴”,干脆利落地全歼关东军

再加上满洲是一个深入苏蒙的凸出部,极容易受到外蒙古、西伯利亚和远东滨海三个方向的夹击。所以华北事变后,关东军依然坚守岗位,仅仅抽掉了四个旅团的兵力入关

此时如果日军想同时开启华东战场,兵力不足将是大问题

上海此时只有几千海军的陆战队,必须征调陆军南下。而陆军仍然是17个常备师团的规模,虽然已经决定新动员10-15个师团,但主要用于华北和满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的部分精锐部队进行了机械化升级

华北和满洲是陆路相连的整体,南下的关东军机械化程度都很高,突发情况下可以快速回防。航空部队和后勤辎重的迁移也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完全可以从容进退。

如果调兵到上海就完全不同了,从集结、船运到登陆,通常需要2-3周时间,一来一回就是一个月。况且上海是中立区,主动调兵去上海,侵略意图就完全暴露出来。所以日军不想轻易冒这个险,也不肯过早地在国内发动全面动员,影响国内的经济和工业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海军陆战队

原因2:淞沪会战的前期,日军仍然没有看清形势。

淞沪会战爆发时,上海只有日本海军的几千人特别陆战队,只能求助陆军援助。

陆军的反应倒是迅速,8月14日就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下属本土的第3师团和第11师团。但是从本土到上海需要时间,海军的几千人完全撑不住,于是先从旅顺等地调遣了4个大队的海军陆战队增援

但是上海派遣军只是临时编制,为的是解决海军在上海的窘境陆军在上海并没有什么长远打算。作为第二波援兵的两个师团,艰难打了一个月,却发现对面的国军越打越多。直到九月中旬,陆军才决定第三次增兵,但他们仍然没有看清形势,结果只能是越陷越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在十月前,一直企图从长江南岸迂回到国军后方,遭遇顽强阻击

  • 其一,“一·二八”事变,让日军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一·二八”事变中,日军投入了三个师团,主要依靠在太仓一带登陆后的迂回包抄,逼退了国军。日军认为经过五年时间,陆军和海军都已经大大加强,此时投入两个师团已经是绰绰有余

但是中国方面早已料到日军会用迂回的老套路,出动海军顽强抵抗,进行封江作战。最终不惜自沉舰艇,并在江面布置大量水雷,成功阻止日军在太仓一带登陆

日军从太仓包抄国军后路,切断沪宁铁路的打算落空了。尽管日军有舰炮和空军的火力支援,中国军队却借助河汊、民房和野战工事进行顽强抵抗。而且中国军队有人数上的优势,他们不惧伤亡牺牲、轮番上阵,与日军在长江南岸展开了拉锯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与近卫文磨

  • 其二,不宣而战,让日军无法建立统一陆海军的最高统帅。

日本的陆军和海军水火不容,双方在军备发展、侵略方向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就连日本在华利益也要分割成陆、海军两部分

截至华北事变前,满洲和华北是陆军的地盘青岛、华中、华南以及台湾都是海军的地盘。而“一·二八”事变中,陆军方面挑起了事端,海军却半道截胡,甚至对增援上海的陆军师团指手画脚。这种糟糕的合作体验,让陆军从此不想轻易涉足海军的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青岛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所以华北事变发生时,陆军只是给海军允诺了两个师团的额度,以在上海、青岛出现紧急情况时出兵增援。淞沪会战前期抵达的第3、11师团,就是陆军最初承诺的

仅仅两个师团显然满足不了海军,淞沪会战爆发后他们异常兴奋,企图趁机彻底占领上海。但是此时掌握陆军兵力调度的,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作为陆军中的“不扩大派”,他甚至连增兵华北都极不情愿,提议把陆军直接撤出山海关、与蒋建立和平对话。

石原一直在搪塞海军增兵上海的请求,海军只能上奏天皇,才让陆军在9月初下令第三次增兵三个师团,石原也很快辞去作战部长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裕仁天皇参加大本营会议

可见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和扯皮,延缓了日军在上海的增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日军没有建立统一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都曾建立“战时大本营”,统一筹划陆海军的作战行动。淞沪战场需要实施海空力量掩护和登陆作战,非常需要大本营来统一指挥、调和陆海军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曾在七七事变后,奉命调停中日

但是“大本营”只能在“战时”建立,中日尽管进入战争状态,双方却都没有宣战。日方担心宣战会影响英美等国的中立态度,导致重要的战略物资被切断;中方则仍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也不肯正式宣战。

中日就这样“不宣而战”,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都没有统一的最高指挥,只能靠陆军和海军间不断的扯皮

  • 其三,仍对“速战速决”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华北、上海两面施压,逼迫国民政府屈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日本驻台湾守备军组成的“台湾混成旅团”,先后参与上海、南京、武汉的侵略

9月中旬,日军的第三批援军——3个本土师团、1个台湾混成旅团、若干华北的炮兵和工兵,终于抵达上海前线。此时距离华北事变已经2个月了“速战速决”的承诺似乎已经破灭

但是日军仍然抱有幻想,针对焦灼的战局,决定两面施压:一方面以上海的五个师团,保持淞沪战场的现有局面,牵制住国军的主力;另一方面让华北日军向河北中部、山西北部猛攻,摆出一副吞下山东、进逼南京的姿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从1937年9月开始进攻太原

他们在9月初就下达了命令——“以挫伤敌人的战斗意志,获得结束占据的机会,迅速消灭河北中部的敌人”。直到9月底,华北日军攻陷了保定、石家庄、沧州、德州,并且开始进攻太原,而中国的抗日斗志却丝毫没有动摇

上海日军仍然沿用老套路,以长江南岸为基点,坚持不懈地向太仓、昆山一带迂回,企图切断沪宁铁路线。但是换来的只有伤亡,甲种师团中的精锐——第9师团伤亡达6000人,新组建的乙种师团——101师团伤亡达9000人

此时陆军大臣杉山元应该是最尴尬的,他向天皇夸下“一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的海口,只能默默打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10月份,淞沪会战的主要战斗仍然在长江南岸、黄浦江西岸

原因3:迟则生变,前期的投入和损失也让日军不得不孤注一掷。

时间推进到1937年10月,日军感觉上海的战事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

他们在8月、9月的三次增兵并没有改变上海局势,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唯一的好处就是上海方面牵制了大量国军,导致华北的战事异常顺利,太原已经唾手可得。

但是华北的战事也已经快到极限了——新占领的区域需要消化,华北的兵力不足以支撑南下进攻山东、河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二八”事变曾引起国联的关注

日军最担心的是,上海方面如果迟迟没有进展,其他国家可能就会采取行动

1、英美对日本在上海的侵略行为早就不满了,只是英国奉行绥靖政策、美国奉行孤立主义,不想强力干涉。但是如果日本迟迟不能击败上海的国军,英美就可以出面干涉,甚至借机把日本赶出华东和华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的装甲力量比苏、德等坦克大国差得太远

2、日军此时有7个师团在华北、5个师团在上海,而且都被战事束缚,苏联很可能会借机南下,打击满洲的关东军。到时候日军就不得不完全放弃上海,回援满洲。不仅在上海输得血本无归,关东军也会受损,甚至丢掉满洲

参谋本部判断苏联如果1937年发动攻势,应该是在11-12月。所以日本必须在11月之前解决中国问题,然后全力应对北方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11月,日军第四批援军在金山卫登陆,彻底转变淞沪战局

为此日军以新动员的3个师团和1个旅团组成“第十军”,企图从杭州湾北岸登陆,与北面的上海派遣军形成钳形攻势一口“咬掉”上海这块突出部

华北方面则要求陆军停止南下,平行向西尽快拿下太原,把战线稳定在德州-石家庄-太原一线,随时可以回援满洲。而且日军注意到国军从华北调兵南下,于是从华北抽调一个师团,加强上海派遣军在长江南岸的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军在金山卫登陆,国军在上海再难坚守

偏偏国军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在杭州湾北岸防守薄弱,导致日军在此顺利登陆。第十军很快就稳固了登陆场,开始向嘉兴、松江等地进犯,切断了沪杭铁路。在这种局面下,上海国军有被日军全歼的危险,只能无奈后撤

就这样,日军靠着第四次增兵,付出6万多的伤亡,艰难拿下了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野心

结语

从华北事变开始,日本就开始了一场豪赌。他们以中国战场为赌注,希望博得中国方面的全面投降,并尽可能多地从中国领土攫取战争资源。

但是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抗争的意志,这种意志指引着全中国走向了抗战救亡的道路。因此华北的步步紧逼和上海日军的海空加持,并没有把国军吓跑,反而聚集了近60万陆军精锐,以及绝大部分的海军、空军。

尽管中国军队在战略和装备上占劣势,但是他们顽强抵抗、誓死拼搏,不断地轮换生力军和日军死磕。日军在淞沪会战前期,也给自己制造了很多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海军调来了三艘航母、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却被陆军吐槽不懂配合

  1. 海军航空兵不通陆军战术,配合不力,陆军不得不在10月份从华北调来了陆军航空兵
  2. 尽管经历了“一·二八”,陆军并未完全掌握上海的兵要地志没有及时投入坦克和重炮部队。而海军的舰炮只适合大范围的炮击,步兵在近距离进攻时没有强大的火力支援
  3. 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区域非常狭小,运输补给需要通过水路,十分不便。而且伤员的撤离也要占用大量船只,导致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拖累了战争进程

而日军高层眼看着在上海的“牌面”越来越差,他们也只能不断加注,期待翻盘,最终就形成了这种四次增兵的“添油战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