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和尚的形象都是留着长长的胡须,不食肉糜,身形轻快,嘴里经常念叨着“阿弥陀佛”的圣人。
但在现实中,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表现。经常去寺庙的人就应该会发现,有很多和尚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瘦削,而是肥头大耳的慈祥样子。
为什么和尚明明吃素还是个个肥头大耳呢?这究竟是大众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还是他们本身的原因呢?
1、普遍的奇怪现象
在大众的想象中,出家当和尚就意味着清规戒律,青灯古佛,他们应该也是身形瘦削的样子,就算有胖的人也只是个别人而已。
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有不少人在去寺庙拜佛时就渐渐发现,有许多和尚都并非身形瘦弱,反而是肥头大耳。
对于这个奇怪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这可能是他们寺庙的伙食好,是个例而已;但也有人说,根本不是个例,几乎全国每个寺庙都是这样的。
显然,经过调查,后者的说法是对的。那么这个普遍的奇怪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2、对和尚的误解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和尚是戒荤戒酒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产生肥胖的现象呢?这就要从大众对和尚的误解中说起了。
首先,就是戒荤的误解。了解佛教历史的人都知道,佛教最初传入我国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戒律说不能吃肉,恰恰相反,他们不仅能吃肉还很多样。
那么,不能吃肉的规定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在佛教刚传入我国时,就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支持,他们不仅对其格外奉承,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居住之所和温饱来源。
如此一来,和尚就逐渐不再四处奔走化缘,而是成为一种拥有固定场所的佛教人士。
除此以外,对戒荤这个戒律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皇帝。那时,佛教已经在我国发展一段时间,这位皇帝也十分痴迷,不仅自己收藏了很多佛教的经书进行诵读,而且还因此荒废朝政,到最后直接决定出家当和尚,可见其对佛教的痴迷程度。
但话又说回来,他是得尝所愿了,但这个国家恐怕就要灭亡了。所以,在大臣的极力劝解之下他才回到了皇帝的宝座上。
由于对佛教的痴迷太深,他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既然佛教中规定不能杀生,那干脆连肉都不要吃,这样才能彻底做到“戒杀生”,不得不说遇上这么一个皇帝,也是挺无奈的。
于是,在这位皇帝的命令下,全国的和尚都没有再吃过肉,在历史的沿革中就逐渐发展成一条新的戒律——戒荤。
其实,和尚对于荤的概念大概就是有特殊气味的食物或者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的食物。就好像鸡蛋在常人的认知里是素食,但在和尚的眼里,它本身就是孕育生命的产物,这样一来就不能食用。
再者就是人们对素食的理解。大众眼里的吃素就是吃一堆青菜,或用清水烫熟,或用简单的清炒,对于任何调料都加的很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对于那些在寺庙中的和尚来说,他们的吃素却并非如此。古代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来源大多都是通过种地卖粮得来的,基本只能顾着自己家的温饱,所以对于食物的烹饪也是怎么简单怎么来,只要能够活命就行。
而那些成为和尚的人本身就有着稳定的食物供给,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自然对食物也不是简单加工,而是都吃着精致加工的食物,就算是蔬菜也不例外。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剧里看到那些礼香拜佛的大户人家都对寺庙里的斋饭格外追求,并不是他们真的喜欢吃素,而是那些斋饭都是精加工后的食物,在口感上确实很好,但也确实不容易吸收。
再加上和尚整天都在寺庙里,没有什么大幅度的运动方式,食物自然就会在体内堆积,慢慢的就会逐渐长胖。
除此以外,就是人们对于和尚食物的刻板印象。大众总是想当然的觉得,和尚就是吃素的,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他们不止吃素。
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别说不允许吃肉,就连结婚都没有什么限制。所以,和尚除了一些特定的食物不吃之外,其他时候都和我们普通人吃的东西一样。
经常减肥的人肯定知道,碳水对于整个人体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为我们的身体和日常活动提供热量,还能增加人体脂肪的堆积,达到保护器官的作用。
那么,和尚也一样。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碳水来补充热量,那就要吃含碳量高的东西,诸如苗条、馒头、米饭等。
根据能量守恒的原则,只有摄入热量等于消耗热量的时候,人体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体重,不会发胖。
但对于和尚来说,他们往往只有摄入,没有什么大的消耗。而且,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似乎最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打坐冥想,尤其是佛教,往往一打坐就要好几个小时,甚至还有人专门闭关打坐。
这样一来,热量得不到输出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进而就会使人发胖。这里就要提一句,如果想成功减肥,还是要尽量少吃多动。
在经过以上分析之后,就能够看出来,和尚之所以普遍肥胖,其实与吃不吃肉没关系,最主要的还是摄入和消耗。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革,许多人们熟知的戒律都是后来延伸出来的,所以也不怪大家有刻板印象。
无论是胖是瘦,和尚在佛教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而身为佛教的传播者,他们需要做的也只是谨守戒律,担负好传教的责任和义务而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