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气温骤降,人体各个系统也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脑血管。医生指出,立冬过后是脑梗的高发期,尤其在清晨和深夜这两个时间段,脑梗的风险大大增加。为什么这两个时间如此“危险”?我们又该如何防范脑梗?
冬季初临,脑卒中频发诱因探析:血管紧缩效应显著,血液黏性上升。
寒冷的气候对血管系统有直接影响。中医学有“冬藏”一说,认为寒冬时节人体要更加注重内在调节,以抵御外界寒气。而在现代医学中,寒冷同样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特别是对原本存在动脉硬化或血压高的人来说,突然的温差更容易引发脑梗。
具体来说,温度降低会让血液循环变得不畅,血液黏稠度也随之升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在黎明与午夜这两个时段,人体血液的流速减缓显著,血压波动尤为剧烈,从而致使脑梗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脑血管事件常发生的两大关键时段
黎明之际:血压猛然增高,风险显著加剧
清晨是脑梗的“危险窗口”。人体在清晨苏醒之时,自律神经的活跃分支逐渐变得激动,随之血压也自然而然地上升。对于高血压患者或有血管问题的人而言,血压波动更大,加上夜间睡眠时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在清晨往往更高。此时如果猛然起身、使劲排泄,会给血管施加更大的压力,进而增加脑血管突发状况的危险性。因此,建议清晨醒来后先稍作休息,再慢慢起身,避免快速站立。
凌晨时刻:血液趋向凝固状态,血流速度降低。
深夜同样是脑血管阻塞的“风险高峰期”。尤其是在气温较低的冬季,夜间血液流速减慢,加上长时间未饮水,血液更易变得黏稠。如果这时再受到寒冷的刺激,比如深夜开窗或使用空调,可能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诱发脑梗。
五种主要不良习惯会提升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1.水分摄取不够:会导致血液变得更加浓稠
在寒冷的冬季,不少人因气温低而减少了水分的摄入,即便不觉得口干,也忽略了饮水的重要性。多数民众尚未意识到,饮水欠缺会使血液变得更加稠密,进而加剧了罹患血栓性病症的潜在危险。特别是在早晨时分与就寝之前,适量补充水分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有效降低血液的浓稠程度,减轻血管所承受的压力。优选温开水饮用,以免寒凉水体引发血管紧缩反应。
2. 清晨起身过猛:加剧血压波动
当人们在清晨苏醒之际,体内血压已处于较高水平,若猛然起身,则会导致血压急剧攀升,进而增加血管受损乃至破裂的可能性。特别是针对患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人群,急剧的动作可能会对血管内壁带来伤害,从而诱发脑血管阻塞的病症。
3.未注重保暖举措:在寒冷条件下,血管会产生收缩反应
许多人不太重视冬季保暖,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喜欢开窗通风,或者直接忽视手足的温度。寒冷会使血管剧烈收缩,导致血流不畅,这对本身血管状况不佳的人无异于“雪上加霜”。尤其对于脑血管问题的人群,建议夜间适当保持卧室温度,必要时穿着保暖袜或使用暖手宝,避免寒冷刺激。
4.摄入含高油脂食物会增大血液凝结块出现的概率
寒冷季节的营养增补或许会造成高脂、高卡路里食品食用量的增多。过多食用富含油脂的食品会加速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上升,进而造成血管构造硬化。现代研究表明,血液中脂质水平不正常及血压偏高的人群面临脑血管堵塞的概率显著增加。
5.极度劳累:可能导致血管遭受损害
冬季人们的运动量普遍减少,但偶尔也会因年末压力加大、加班熬夜等情况出现过度疲劳。疲惫不仅削弱免疫机能,还会促使血压起伏不定,提高罹患脑血管梗塞的几率。规避深夜不眠与长时间辛劳,维持有节律的生活规律,特别是确保晚间深度且高质量的休息,对于防范脑血管梗塞至关重要。
脑梗前的异常症状要留意
1.如果平时精神状态都比较好,喜欢早早起床,却突然出现昏昏欲睡、睡不够的情况,充足睡眠依然无法缓解,这时候需要考虑脑部供血不足,更要警惕脑梗的来临。
2.看东西偶尔模糊在脑梗早期,患者会偶尔出现视物模糊、突然黑懵、视野变窄等症状,一般不会永久持续,多在1小时左右会逐渐消失,这时候需要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排除眼部疾病后,需要警惕脑梗的可能。
3.突然说话不清楚患者会突然感觉说话变得困难,可能是自己说话别人听不懂,也可以是别人说话自己听不懂,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的情况。
4.手里握不牢东西患者可能因为区域组织的坏死而影响到肢体功能,常见症状为四肢麻木、乏力僵硬,而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握不牢东西,手里的东西经常无意识滑落,平时走路不稳,经常性摔倒。
资料来源:健康时报、孟大大课堂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整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