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头著名的威尼斯青铜狮子忽然有了新的故乡,一个存在于可能性中的故乡:中国南方。
著名的威尼斯飞狮 据图虫创意
今年9月中旬,在一场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的研讨会上,来自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研究团队公布了这个令人惊讶的新发现——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那座青铜雕像“威尼斯之狮(也叫圣马可飞狮)”可能来自8世纪的中国,其“原身”或许是一头唐代镇墓兽。
壹
这头著名的青铜飞狮位于圣马可广场东侧的一根高大石柱上。对于威尼斯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它被视为城市保护者圣马可的化身,也是威尼斯的象征。著名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奖杯上,就是这头飞狮的造型。
圣马可飞狮与威尼斯的联系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当圣马可在威尼斯泻湖中遭遇海难时,一个天使以有翼狮子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你的身体将在这里安息”。
但有关这头飞狮是何时以及如何来到威尼斯的,则一直是个谜。目前有关它存在于威尼斯的最早记录是1293年。也就是说,这头飞狮已经守护了这座城市至少700多年。当马可·波罗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或许就曾在广场上仰望过它的身影。
意大利画家朱塞佩·贝纳迪诺·比森(1762~1844)作品
此外,这头飞狮的造型也相当特别——它很不“欧洲”,尤其是头部。古代欧洲的狮子雕塑,普遍有着平坦宽阔的面部,略微拟人化,而这只狮子宽大的鼻孔、微微上翘的胡须、咧开的大嘴以及突出的犬齿,令它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关于这头飞狮的造型,此前多数专家认为与12~13世纪小亚细亚半岛的雕塑风格相似。有人认为是格里芬(传说中的狮鹫),还有人认为是奇美拉(古希腊神话中的狮头怪),总归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组合体。
圣马可飞狮的面部
18世纪末,拿破仑横扫欧洲,攻陷了当时的威尼斯共和国,并抢走了这头飞狮,将其作为战利品运往巴黎。1815年,拿破仑最终倒台后,已有些受损的飞狮也被送回了威尼斯,后经雕塑家之手重新修复。
1990年,飞狮再度从它高高的方柱上被吊了下来,送去大英博物馆进行维护修缮。借此机会,研究人员从飞狮身上取了三份金属样本——其中两份样本取自雕像中央,即最古老的部分,另一份样本取自19世纪时重铸的翅膀。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圣马可之狮”浮雕
在修复的过程中,各国专家们也对飞狮究竟“来自何处”进行过又一次广泛讨论,萨珊、亚述、希腊、印度……都被提到过。
多数人倾向于这样的猜测:飞狮可能来自土耳其塔尔苏斯的神庙,作为神像主体的支撑物——当时已经观察到了狮子头部存在被砍掉的角的痕迹,这也成为了其支撑神像的论据。也有人认为,它是被军队从君士坦丁堡劫掠到威尼斯的。
贰
青铜合金中含铅,而自然界中的铅(元素符号Pb)以四种稳定同位素的形式存在。其中204Pb自地球形成以来就没有变化;另外三种同位素206Pb、207Pb、208Pb则都有一部分由其他放射性元素(铀和钍)的同位素衰变而来,因此这三种同位素也叫放射性成因铅。
图据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官微
不同的矿山具有不同的成矿时间和铀钍含量,因此不同矿山的铅同位素比值也各有不同。这些数值就像是矿山的“指纹”,可以为矿石产地提供溯源参考。
此次为圣马可飞狮寻找“故乡”的意大利专家,分别是帕多瓦大学考古学家马西姆·维达莱(Massimo Vidale),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吉尔贝罗·阿提奥利(Gilberto Artioli),文化遗产和考古地质学副教授伊瓦娜·安吉莉妮(Ivana Angelini),意大利地中海与东方学国际研究协会(ISMEO)教授、汉学家与东方文化研究专家罗伯特·恰拉(Roberto Ciarla)。
他们所依据的样本,就是1990年从飞狮身上取得的三份青铜样本,从中提取铅同位素的“指纹”,并与他们掌握的亚欧大陆各主要铜矿的数值进行比对。
铜狮铅同位素比值及与欧洲和中国长江中下游铜矿比较图
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飞狮青铜样本中的铅同位素比值,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铜矿数值高度吻合——这意味着:铸造这头飞狮所用的铜料,非常可能来自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
在对飞狮的造型风格与相关文化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意大利专家们得出一个更大胆的结论:这头飞狮很可能是在唐代(公元618~907年)铸造的,原型多半是一头有犄角的镇墓兽。
战国时期漆木彩绘双头镇墓兽 荆州博物馆藏
镇墓兽顾名思义,就是放置于墓葬之中的怪兽塑像,用来镇压地下的邪灵,护佑死者亡魂安宁。中国古代的镇墓兽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唐代的墓葬格外流行使用镇墓兽,其中狮身有翼且长角的造型也很普遍,但多半是蹲坐的姿态,形制以陶制釉面的“唐三彩”居多,铜制的极少。
还有一点:中国自古以来出土的镇墓兽,几乎没见这么大个儿的:圣马可飞狮高逾4米,重约3吨,而我国迄今为止自唐代墓葬中发现的最大号镇墓兽——出土于章怀太子墓的两尊三彩镇墓兽,通高也仅有1.14米。
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镇墓兽 陕西乾陵博物馆藏
有网友为此惊呼:这得要多大的墓室才能配得上这样的镇墓兽呢?
这么大、这么重的一头铜狮子,又是如何从中国南方被运到遥远的威尼斯的呢?
专家们的推测是:拆分成若干组件,然后通过丝绸之路,经印度、阿富汗和伊朗,辗转来到威尼斯,再重新浇铸成型,同时由本地工匠进行了一番“爆改”:将角切掉,耳朵磨圆,令它的头看起来更像狮子,之后再给它装上浇铸的翅膀,最终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叁
中国不是狮子的原产地。狮子主要在非洲生活,亚洲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普遍崇拜狮子,而中国人最早知道有狮子这种猛兽,则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东汉年间,安息国派遣使者进献狮子给汉朝皇帝,此后其余西域小国如疏勒、月氏等也纷纷效仿,至东汉末年,陆续有十多头狮子来到了中原。
山东武氏祠内的东汉石狮,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
同样是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狮子作为佛教中的神兽,也随之受到崇拜,特别是在南朝梁武帝的带动下,除了寺庙如林之外,狮子的形象也开始与皇家陵墓的镇墓兽结合。
到了唐朝,西域之路重新打通后,又有不少狮子“进口”到中原。唐太宗还曾命虞世南写过一篇《狮子赋》。在这位初唐著名书法家的笔下,狮子的形象无比威猛——“阔臆修尾,劲毫柔毳。钩爪锯牙,藏锋蓄锐……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振荡。”
雅各布•德•巴巴里《威尼斯城市图》 科雷尔博物馆藏
如此看来,一头巨大而精美的唐代镇墓铜狮,是足以作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表,“出使”威尼斯的。
不过,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对此新发现尚持保留态度。
若用一句话来总结他们的看法,那就是:不敢说毫无关联,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冶金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认为:仅就数据的比较而言,其矿料存在来自中国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可能性,但是矿山的铅同位素比值存在重叠效应——即由于成矿时间接近、矿石中放射性元素铀钍等含量相同等因素,并非每个矿山都有自己特有的的铅同位素“指纹”,实际上很多矿山的铅同位素比值特征是高度相似的。
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遗址分布图 受访者供图
“欧洲也有和长江中下游铜矿的铅同位素比值相同的矿山。”崔剑锋说,“例如Alps-Carnia铜矿的铅同位素比值范围就和长江中下游的铜矿分布范围高度重叠。因此最有可能的是铜狮的矿料就来自欧洲本地。”
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让中国的冶金考古专家在看到“威尼斯飞狮”样本的翔实数据之前,就相信它来自中国。那就是:如果它使用了高放射性成因铅。
高放射性成因铅也被称为“异常铅”,在地球上十分少见,但在我们熟悉的三星堆青铜器中测出了不少。事实上,这类高放射性成因铅也大量存在于商代的青铜器和冶炼遗物中,几乎可以成为商代青铜器的一个特殊科学标志。
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比值图 受访者供图
崔剑锋认为,根据目前有限的资料,圣马可飞狮所使用的铜料中,大概率是地质上普遍存在的所谓“普通铅”,其矿料不仅中国有,欧洲也有。另外,他之前也就这头神奇的飞狮与研究汉唐考古的专家交流过,对方明确表示:从造型风格上看,和中国唐代镇墓兽相去甚远。
尽管这头飞狮与中国的渊源,目前仅存在于一个缥缈的可能性之中,但最迷人的也是可能性:确定的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唯有可能性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图据IC
试着想象这样一种过去:这头威猛的“唐狮”,也许曾与某位显赫的英雄一同被埋入地下。随着时光流逝,英雄化为白骨,而它被掘出泥土,从此翻山越岭,从长江流域来到亚德里亚海滨。
在这座古老的泻湖之城,飞狮脱胎换骨,消磨了往昔记忆。年复一年,它站在城市半空,沐浴海风,身披余晖,展翅欲飞。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