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有个地方既流传着王安石“筑碶治咸”的故事,还有兴盛数百年的贸易商埠,大家知道是哪儿吗?先来猜个谜↓

今天就一起

走进穿山的前世今生

开山劈岩,建穿山

穿山这个地名来源于开山劈岩,史料记载:庆历七年(1047),27岁的王安石宰鄞,他风尘仆仆走遍鄞县东西十四乡,办县学,修水利。

在鄞东芦江的入海口,看到两山相夹,一江中流,正是兴修碶闸的好地方,于是发动百姓在山凹处开山劈岩,凿三窍为孔道,建成了穿山碶。

这就是穿山这个地名的由来,而芦江河穿山入海的这片海域,也就被称为了穿山港。

穿山大榭,一苇渡江

穿山港,又被称为“黄峙江”,因为它西侧出口有黄牛礁,东出口是峙头洋,合起来故名。北侧还有一出口在大榭岛和穿鼻岛之间,叫横江,长约二千米,宽不足千米。

穿山港自古以来是交通要地。宋时设有芦蒲(穿山)渡,通大榭岛。大榭岛设嵩子关渡,通航昌国州(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山港景色

清朝史料中把穿山与大榭岛之间称为“一苇渡江”,康熙《定海县志》中载:“兹山(大榭山)与镇邑穿山所为邻,一苇可渡,故虽属悬洲(海岛),殊近内地。”

穿山后所的睡龙山与大榭樟岙喜鹊礁之间相距更近,仅有四百余米。其它江段最宽处亦不过千米之遥,在大榭民间故事中有“三块瓦片飞过江”的传说。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初开,被封禁了近百年的大榭岛掀起了一轮开垦热潮,周边陆地上穷苦百姓纷纷渡海来大榭山垦植渔樵。

清代谢琪贤的《大榭竹枝词》中写道:“北南两渡曲江湾,小艇横流日往还。定海人因邻镇海,亲知多半在穿山。”可见当时的开垦人大多来自对岸穿山、柴桥一带。

大榭岛上树木众多、盛产毛竹,极易制造小船或竹筏、独木舟,黄峙江两岸又是山峰连绵耸峙,风浪不大,平潮时流缓潮平,用桨划橹摇短时间即能过江。在夏秋甚至能利用潮汐,抱着大树大木游过黄峙江,故而有“一苇渡江”的夸张说法。

有江就会有渡,这里曾设有渡口六处:穿山榭南渡、养志榭北渡、大榭穿鼻渡、巉头神马渡、白峰神马渡、霞林(下林)渡。最早是穿山榭南渡,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如今这些渡口均已停航。最迟停航的是白峰神马渡,停航于2008年底。

军事要地,故事多

自宋代起,这里即为较繁盛的贸易港,自穿山村往东,有老鼠山、太狮山、长腰剑、大铜盘、小铜盘、里神马、馒头滩等七个岛滩和数个礁石界分中流,东、北口外又有穿鼻山、外神马等岛屿作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还是天然避风良港、军事要地。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江附近是唐宋明州海上丝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历史的岁月里上演了多少壮怀激烈、可歌可泣抵御外寇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府属舆地图(局部)

穿山半岛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海防军事设施,是建于宋朝的海内西寨,其地在郭衢(今郭巨),称司城岙。同时又建白峰巡检司兵寨于午栖跳(今白峰张捕山一带),其地称司前,如今也都还留有遗迹。

明洪武初年,重修白峰巡检司城。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徙大、小榭山岛民居穿山柴桥一带。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见其地险要,又建穿山港畔设置后所千户所城,连同附近山头十个烽火台,在黄峙江两岸构筑起防倭寇系列工事。

明《筹海图编》记载,穿山后所辖一台九烽。一台:神堂台,九烽:白峰、所后所、西山、碶头、锅盖、撩虾埠、嵩子山、屿山、黄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筹海图编》书影

后所城抗倭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永乐二年(1404)四月,倭寇突纠集十八艘寇船大举进犯穿山后所。当时城内守军不足,官兵即刻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百户马兴率军迎战,却在奋战中不幸被倭刀刺中腹部,劈开一个大口子,流出了大肠,但他依然盘起大肠浴血厮杀,最终力竭而死。

马兴死后,士兵激怒奋勇向前,当地百姓受士气鼓舞,也纷纷拿着锄头、钉耙加入了战斗,最后援兵赶到,将倭寇一举击溃而逃。在后人的传说中将此场战役命名为“拖肠大战”。

自此之后,倭寇再不敢轻易侵扰,穿山后所一带,海氛澄清,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此事在《镇海县志》有记载:“永乐二年四月,倭船十八艘寇穿山所,百户马兴战死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镇海县志》书影

清初,朝廷为肃清沿海反清势力,再次实行“海禁”,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才开“展海令”。陆地沿海的穷苦百姓才纷纷下海岛去讨生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占领舟山。

《镇海县志》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左营游击移驻穿山,沿港两岸密泊火攻船只,伏水勇,凡可登陆处皆挖暗沟,密布蒺藜,分驻兵勇以备。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黄呈忠、范维邦占镇海县城后分兵驻守黄峙江,接纳穿山人王贻钧投诚,次年正月从穿山出发攻打定海。

“涛声激荡海门关,回澜夹入穿山峡。天吴束势不敢肆,初犹阔达渐窄狭。中流豁立青夫容;横江对峙断复接。大山小山纷错杂,近如古塔远如堞。又似龙蟠与虎踞,夭矫鼠尾相促叠。山回地尽风色转,波涛冲激浪花沓。晨光赩赩耀鳞甲,无数帆樯云际合。好随飞鸟过金塘,极望苍茫山似笠。”这一首“穿山望海歌”是光绪举人虞景璜的诗作。

虞景璜号澹初,是穿山港附近柴桥镇上人。他自幼聪明过人,十几岁就中秀才,光绪八年(1882)仅21岁就考中举人。次年去礼部考试,未考中。之后便绝意功名。

整首诗歌诗人通过对海浪、山势、晨光、帆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穿山港一幅宏伟的海景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可惜的是虞景璜在32岁时因病早逝。其两个儿子虞和钦、虞和寅都曾留学日本。学成归来后,各自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多有贡献。

近现代的穿山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山港旧影

定期航线主要是中途在穿山港停靠的“过埠航线”。至1936年,计有沪穿温、甬镇穿瓯、甬镇穿普三条航线。抗日战争爆发,各线班轮停航。

1946年11月,甬镇穿线恢复通航。“新永安”“新宁余”“岱山”三艘轮船轮流航行在甬镇穿线。1949年5月23日,上述三轮被国民党溃军劫去定海,海运无奈再次中断。

1973年至1994年,穿山港上虽已有“大渡1号”、“大渡2号”轮渡横渡,但仍受制于运力,仅能让小型小批量机动车过渡。

1995年1月8日,长约四百五十米,宽九米的大榭钢铁浮桥在穿山港上横跨架通,结束了两岸百姓世代靠摆渡往来的历史。

2001年4月28日,大榭一桥建成;2013年10月28日,大榭第二大桥建成通车。真是二座大桥飞架南北,昔日天堑今变通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峙港上浮桥(今已不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如今的穿山港区

在绵长岸线的怀抱下,11个泊位盈满巨轮,火红的桥吊迎着朝阳上下翩跹,不远处的铁路穿山港站铁龙驰骋、往来不息……

如今的穿山港区,是宁波舟山港集装箱作业的“主战场”,也是宁波舟山港首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世界第二大单体集装箱码头,连续8年集装箱吞吐量“超千万”。

来源:北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