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南水北调将实现全线通水十周年。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经河南南阳、平顶山等8个省辖市,长达731公里,累计向河南供水超237亿立方米,支撑河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南水"几字弯里"飞"出国家级航空港
位于郑州、开封、许昌交界地带的郑州航空港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从地图上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西南部入境,向东、向北、再向西而出,呈现出一个"几字弯"。10年来,在"南水"的滋润下,郑州航空港区已成为架起横贯中欧货运的"空中丝绸之路"。今年前11个月,郑州机场已累计完成货运量73.9万吨,同比增长35%。
郑州航空港经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副局长 王浩:从2007年的机场小镇,人数不足7万,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90万人、747平方公里,没有南水北调的水,航空港区得到这么快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郑州富士康集团,是最早入住港区的企业之一,26万名产业工人的到来,对港区的用水是个巨大的考验。在港区成立的第二年,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不仅水量供应充足了,水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郑州IT产业园社区服务中心富鑫公寓工作人员 王建锋:之前拿盆接水的时候,它会有混浊,漂白粉都能够看到。现在水就很清亮,喝着是甜的。
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港区及郑州东部供水超6.45亿立方米。"南水"的到来让郑州航空港有了更多的发展底气,建区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8.8%,目前已建成内陆地区功能最全、通关效率最高的口岸体系。
"南水"润泽 为食品产业发展"提香增味"
南水润泽了一座城,更滋养了一方的产业。在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南漯河聚集了超7000家食品企业,水成为食品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
今年11月,新入驻漯河的某凉茶饮料企业第一批产品下线。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在漯河建厂,他们看中的就是南水北调的水资源。
某品牌饮料食品有限公司 彭浩:我们在投资之前做过多个地方的调研,选择漯河是因为它的水硬度比较低,如果水质硬度比较高,它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口感。
漯河市第八水厂是专门服务经开区的供水企业。水厂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而建,目前每天供应自来水2.8万立方米,几乎全部供应给辖区的食品企业。这家饮用水企业,每天都会对水中100多项指标进行检测。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在净水上投入大量财力,而现在水源水质好了,能为企业节省不少成本。
某品牌饮料有限公司常务总经理 刘敬龙:一年在能耗和人工上大概也能节约200万元到300万元的投入费用。
在漯河临颍县,这家豆腐厂在试生产时,企业使用的是400米以下的深井地下水,做出的豆腐口感不好,质量不达标。在"南水"进入生产线后,豆腐一次性便制作成功了。
某食品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谋虎:更换水后豆腐更细滑,没有腥味了,味道明显好多了。
如今,"南水"已经成为漯河经开区招商的金字招牌。在漯河招商引资所在的办事大厅里,记者看到,南水北调的优质水源已被写在招商引资的材料里。十年来,漯河使用"南水"总量持续攀升,已达到每年1.06亿立方米,与之相对应的是,近10年间,漯河食品产业迅速崛起,总规模超2000亿元,占全国1/50。
"南水"助力千年钧瓷焕新彩
位于河南禹州的神垕镇是我国钧瓷之都,这里的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神垕镇成为中线工程唯一的乡镇级受水单位,古镇和钧瓷也因为南水的到来焕发新彩。
走在神垕镇的大街上,钧瓷店铺随处可见。这座古镇曾是禹州市最缺水的乡镇,镇上有4.7万人,水厂每天供水却不到1000立方米,缺口量大且用水成本高、水质差,严重困扰着古镇居民的生产生活。镇上200多家钧瓷企业,需要从30公里外一车车拉水回来,生产用水无法保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孔相卿:尽管钧瓷市场很好,但是因为水利制约,大家都发展不起来。
2015年1月12日,神垕供水配套工程建成通水,清澈的"南水"流入古镇居民家。现在神垕镇水厂日供水量1.3万立方米,供水水质均达到Ⅱ类以上标准。
许昌市钧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张金伟:当时钧瓷企业只有50多家,十年以后的今天,钧瓷企业已经发展到228家。
相较于以前使用的雨水、井水,南水不仅水量稳定,水质也更利于制作钧瓷,调制的泥浆、釉浆柔软细腻,烧好的瓷器釉面光滑细润,损毁率减少,价格也能提高两到三成。
如今,神垕镇年产销钧瓷220多万件(套),年产值24亿元。依托钧瓷产业,文旅产业得到发展,去年神垕镇共接待游客累计213.7万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