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斐然佳绩,“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修复” 案例成功被自然资源部收录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中,并面向全国予以推广。

追溯至 20 世纪 50 年代,彼时贺兰山因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砂石资源,不幸遭受了大规模且毫无秩序的开采活动。仅在银川市镇北堡矿区,便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上百家砂石厂与采矿场,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与破坏。自 2010 年起,银川市毅然决然地开启了针对贺兰山东麓(银川段)矿山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修复治理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夏日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放眼望去,入目之处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景致。镇北堡矿区恰好处于北纬 38 度这一公认的葡萄最佳种植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其适宜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此,银川市巧妙地将镇北堡矿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与葡萄酒产业的培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累计投入了将近 20 亿元的巨额资金,同步有序地推进葡萄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等一系列重要工作。通过大力实施矿山修复、沟道防洪、绿化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性工程,成功打造出了一条由大片葡萄园与防风林带相互交织而成的绿色长廊。经过此番治理之后,整个矿区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部分葡萄园还额外增设了拦蓄功能设施,进而形成了 “园成方、林成网” 的优美生态格局,为众多野生动植物营造出了极为适宜的栖息繁衍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空中俯拍夏日的志辉源石酒庄,景色宜人。从最初的采砂作业,到后续的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再到如今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业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绿色环保且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达成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此外,我区积极与那些成功实现转型的酒庄携手联动,充分利用区域内遗留的旧采石场以及废弃采坑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精心设计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如今,以镇北堡为核心的生态文旅廊道已然初步成型,红酒酿造、旅游观光、文化传承、餐饮服务、民宿经营、研学实践等 “生态 + 多种业态” 实现了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多家酒庄成功获评 4A 级景区。与此同时,我区还勇于探索创新,成功构建形成了 “政府 + 企业” 联合治理的崭新模式,建立起了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贺兰山东麓更是成功打通了 “生态治理 + 文化旅游” 的全新通道,在曾经满目疮痍的镇北堡矿区之上,如今已建起了 20 多家风格各异的酒庄以及 12 家独具特色的民宿,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多达 60 万人次,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将近 13 万个就业岗位,在当地农民的收入构成中,有近三分之一均来源于葡萄酒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