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作霖张学良是一对鼎鼎有名的父子,都曾权倾一时,尤其是张作霖,自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入主北京担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者。

不过随着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战争,奉系旧军阀部队无法抵挡,1928年张作霖无奈之下发表“出关通电”乘专列离京返奉。没想到归途中日本人早早埋下了炸弹,张作霖于皇姑屯被炸成重伤,不久后便去世。其子张学良扛过了“奉张”的大旗,继续经营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地说,张学良虽然水平不如父亲,但早期也不算太差,1928年年底,顶着日本人的压力宣布东北易帜,在名义上与国民政府行成统一。

而且张作霖死得突然,并没有为接班人做好准备,所以一些东北军元老级的人物都不太搭理张学良,比如杨宇霆、常荫槐就与张学良有很深的矛盾。

杨宇霆早前就因职务问题与张学良的心腹郭松龄有龌龊,导致郭松龄倒戈反奉;东北易帜时杨宇霆也是明确站在了对立面,因此与张学良矛盾更深一层。

不少奉军老人都在杨宇霆一边,政务基本上也不报告张学良,张学良每次询问情况,杨宇霆都以斥责的语气说: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

这比张作霖还像他老子,因此张学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选择了杀人立威。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常荫槐要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任命常荫槐为铁路督办,也没跟张学良商量,直接就过来要张学良签字。气得张学良大怒“两人欺我太甚”,直接让卫兵将杨、常二人枪决。

之后张学良为慑服杨宇霆这一派元老的势力,运用了恩威并济的策略,写了挽联赞颂杨宇霆,安抚其家属,没有引起半点反弹,彻底稳固了张家的地位。

“易帜”和“立威”,这两件事张学良还是干得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1930年的中原大战,更是让张学良的实力达到顶峰。彼时蒋介石与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人进行混战,张学良手握精良的东北军,在胜负即分时才发表入关通电。

12万东北军为蒋介石助战,彻底打败了反蒋势力。(有点巧的是,他发表通电的日子是1930年9月18日。)

事后蒋介石为了表达感谢,任命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负责节制华北,成了民国实实在在的第二人。

张学良此时风光无限,决定常驻北京,当年父亲带着遗憾从北京而走,今天儿子又重新回来了,权势比起当初的父亲也没小多少。

可是,他管辖华北是带了十余万东北军入关的,这些都是最精锐的部队,他们一走东北势必就会空虚,也让一直觊觎中国国土的日本人动了歪心思。

自1931年后,日本人就开始在东北制造摩擦,利用“万宝山”和“中村”等事件多次污蔑中国人‘迫害’日本侨民,为的就是制造舆论,准备进行大动作。

国民政府最高领导蒋介石、东北实际负责人张学良并不是没有察觉到日本人的企图,但他们都知道自己难以与日本人抗衡,所以下令克制。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铣电》,里面有一句: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过了20天,张学良也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

“现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意如此,东北军也没有办法。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将南满铁路其中的一段炸毁,并且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污蔑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随即日本军队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

北大营的最高长官荣臻命令东北军‘不能抵抗,把枪放进库房,即便被日本人打死也是为国牺牲’。于是,拥有八千人的北大营被仅三百人左右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占领。

第二天张学良接受大公报采访时表示:吾早下令对日兵挑衅,我部将士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蒋介石此后也公开声明“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两人都还是看得太简单,以为日本人只是出出气,到时候就会撤回去维持原状,没想到的是日本的野心绝对不止一个北大营。之后日寇继续出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相继攻陷奉天、长春、四平等东北重要城市。

张学良有些慌了,带领部下转移到锦州,这时民众纷纷出声,支持张学良积极抵抗,国民政府也发电令张学良“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

如果真的据守锦州,那至少还是拼过的,可惜张学良心中有顾虑,怕日本人以海军扰乱平津,到时不但东北丢失,华北也会不保,那他就成光杆司令了。

所以为了保存实力张学良于1931年12月25日开始命令部队撤退,12月30日,国民政府急电“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然而张置之不理。

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寇扶持起了伪满政权,让三千万中国民众接受了近14年的殖民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张学良手里还有20来万的兵力,但日本关东军加上其他守备部队不过是三万之数,即便其后期能从本土调兵,东北军也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为什么张学良却选择了不抵抗呢?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这几点原因:

首先是张学良畏惧日本人。其父张作霖能在东北站稳靠的是在俄、日之间左右逢源,利用两大帝国互相制衡来发展,但张学良对外没有父亲的本事。

1929年张学良想要用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主权,结果东北军被苏联军队迅速打败,双方有过战事,张学良就无法依靠苏联来制衡日本。

而且当年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很强,在日俄战争中曾打败过沙俄,即便是苏联在很多问题上都对日让步,张学良连苏军都打不过,所以他自认为遇到日军会更惨,所以不敢对敌。

其次就是张学良没有后援。虽然张学良名义上是归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是自霸一方的军阀。上面说的中东路事件,他敢对苏联动手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蒋介石承诺:要是战事一起会派遣十万中央军支援。结果到最后都没见到一个人。

这样的坑跳过一次就够了,张学良认为要是与日本动武,最终也是自己独立对抗,到时候把本钱打光了,他这样的军阀是无法立足的,所以为了自保他不愿血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张学良的天真。包括蒋介石在内都是一样,他们认为会有国际联盟前来调停。

这个情况是有先例的,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国。不过没过几天,沙俄、德国、法国就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让日本把辽东还给了清政府。

蒋介石和张学良认为西方列强决不会坐视日本在中国独大,一定会像“三国干涉还辽”那样迫使日本归还东北。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1895年日本才刚刚崛起,无法与西方对抗,但1931年,它已经完成了初步积累,且西方列强的主要目标在德国身上,无暇东顾,因此就没有对日形成什么有效的干预。

所以在种种因素之下,张学良没有抵抗,一时之间声名狼藉,有人讽刺道“应该将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张汉卿先生,以表彰他为东亚和平作出的贡献”。

直到1936年末在西安发动兵谏,张学良才挽回了一些声誉,或许这也是对1931年不抵抗的悔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事变给张学良带来的是50余年的囚禁生涯,直到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两年后他才恢复自由。

晚年他回想起九一八,仍有些内疚,也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是我当时判断错了。我以为日本只是想利用小规模军事行动挑衅,所以我下令不抵抗命令。我不想扩大事态,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

不过他还有些不甘心地说道:我们张家父子,如果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或许张学良将军也有满腔委屈无处诉说吧。

2001年10月,张学良病逝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享年101岁,很长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论近代最复杂的人物,张学良绝对能名列前茅。

他曾一度站在权力的顶峰,却又迅速跌落谷底,他在九一八的表现让众多国人唾弃,却又因西安事变的爱国之举得到民众的拥戴,简直就像是在坐过山车。

对于他,我想了很久也不知该怎么结尾,你是如何评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