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做决策,到底该依靠什么原则?
甚至,我们普通人做决策,到底有没有尽量万无一失的秘诀?
如何才能做到决策更正确?如何才能确定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裔,这个计策,到底行不行?
为什么张良却说郦食其的计谋,是亡国之计?
司马光没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郦食其和张良谁对谁错,但是,司马光在后边引用了荀悦的一段策论。
这个策论很经典,告诉了我们决策的秘诀,总结下来就三个字,可以说也是领导决策的重要原则。
荀悦说:
做出制胜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是行,二是势,三是情。
什么是形?形就是得与失,大体上的趋向。你做这件事,是得是失,你肯定首先要自己心里明白。
什么势?势就是说,你做这件事,做个决策,是不是符合当时的形势,是否做到了灵活应对与时俱进?能不能跟随形势的变化,一句话就是,要符合当下的形势。
三,什么是情?就是指你做这件事,是意志坚定向上,还是懈怠的心理。你是迫不得已做,还是真心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是不是符合你的实际心理需求,你是不是有内驱力。
所以说,同样的策略,在不同的事情上,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天差地别的大偏差。
这就是因为对形、势、情三者,没有充分运用好的缘故。
下面是荀悦的举例说明。
一、形。
当年张耳和陈馀劝说陈胜,复立六国之后,为自己培植党羽,跟大家一起对抗秦王朝,郦食其给汉王刘邦出的计谋,也是这样的。
虽然说,他们的计谋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得失却完全不一样。
陈胜当年刚刚起事的时候,天下人都想要秦朝灭亡。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
现在的情况是,楚汉并没有分出来胜负,并没有明显的趋向,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并不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想让项羽灭亡。
所以说,分立六国的后代,对陈胜来说是为自己培植党羽,给秦朝树立敌人,况且陈胜当时也只是占领了一小块地方,并没有完全做到独占天下。
这就是拿着不是自己的东西来送给别人,行恩惠的虚名,获得福益的实惠。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分立六国之后,对刘邦来说,那就是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这就是空设虚名而受到实际的损失。
这就是事情相同,但是得失的趋向,已经完全不同了。
二、形。
说到宋义劝说项羽,让秦、赵两国相斗,等到秦军疲惫之后,再趁势攻秦,自己却被项羽杀了。
跟卞庄子刺杀老虎时,管竖子劝他,等两只老虎与牛相搏,双方各有伤亡的时候,再趁机刺虎,卞庄子最后果然获得二虎。
说起来,都是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但是,这套策略,如果用在战国时,邻国相互攻伐,并没有临时形势变化的危机发生,还是可以用的。
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像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不是一次的战斗失败,就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那是因为,进退的变化形势决定了,一个国家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灭。进可以凭借有利的条件,退也能够做到自保有余。
所以,可以慢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到敌人疲惫的时候再去进攻。这是由当时可以灵活行事、随机应变形式所决定的。
但是,楚赵联兵抗秦,跟秦国可以是势不两立,是安全还是危亡,可以说就是呼吸之间就会带来变化,进则建功立业,退则遭受灾祸。(项羽救援赵国那段故事)
这就是事情相同,而灵活应付和随机应变的形式、时机都已经完全不同的例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