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权威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布2024年度十大人物。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风湿病专家徐沪济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自然》对徐沪济的评价为“无畏的医者”,称他“勇敢尝试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革命性疗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沪济团队发表了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首批结果,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异体现货通用型CAR-T疗法帮助3名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达到长期缓解。一旦成功,这种供体策略可能实现CAR-T细胞疗法的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覆盖面。

上述临床研究成果最先于今年7月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并于今年10月5日登上《自然》官网头条。徐沪济在10月接受采访时透露,已经使用不同类型的异体CAR-细胞治疗了24例患者,取得了预期的疗效。

根据《自然》的报道,徐沪济团队在给病人完成首次治疗后忐忑不安。“我们睡不着,因为这些都是重病病人。” 他说道。据他介绍,接受细胞工程改造的免疫细胞治疗两周后,一位患有可能导致重度肌无力疾病的女性有力气抬手臂和梳头,另外两名男性患者的症状也开始消失。6个多月后,所有三位病人都进入缓解期。

过去CAR-T细胞疗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恶性B细胞血癌等血液肿瘤领域,徐沪济的研究令这种疗法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展现出前景。

徐沪济的试验所使用的细胞取自一个独立供体(异体),一旦成功,这种供体策略或实现CAR-T细胞疗法的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覆盖面。

这项突破进展也是大规模生产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迈出的关键第一步。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病方面也展现了巨大前景,这些疾病是由于不正常的免疫细胞产生并释放了攻击自身组织的自身抗体。但目前已上市的CAR-T细胞疗法均使用来自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这使得该疗法极其昂贵且耗时耗力。

不过徐沪济强调,接受供体来源的CAR-T细胞治疗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是否会面临其他风险,目前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家杜冰评价徐沪济称:“他很勇敢。”杜冰的团队开发了这种CAR-T试验中使用的细胞,利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敲除了供体T细胞的5个基因,防止移植细胞攻击宿主或受到宿主排异。杜冰表示,他们联系过很多医生,请他们尝试将此类细胞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只有徐沪济愿意冒这个险”。

德国埃尔朗根大学免疫学家乔治·谢特(Georg Schett)评价徐沪济的工作“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一创新疗法不仅为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了生命质量的提升,也有望降低治疗成本。”谢特表示,“他的研究为未来治疗这类复杂疾病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