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翠苑派出所内,闯进来了一位面色紧张无比的老大爷。
大爷姓杨,这一年已经71岁高龄了。他行色匆匆的来到派出所并不是为了报案,而是为了“上交违禁品”。
民警得知大爷的来意之后很是好奇,不知道他有什么违禁品需要上交的。当大爷打开手里面提着的一个塑料袋,民警的脸色立马就变了,里面是3个弹匣以及大量的子弹!
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
寿县三杰
经过一番询问之后,民警得知,这些弹匣和子弹都是杨大爷过世多年的老父亲留下来的遗物。老爷子还不是一般人,是“寿县三杰”之一的杨卓群。
杨卓群,安徽寿县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随着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央决定派遣原中共皖西北特委委员张如屏、曹云露回安徽组织抗日。
很快,安徽就成立了各种抗日游击队。同时,在中共的推动下,国民党地方政府也组建起来了一支两万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安徽抗日自卫军第一路军。其下包括7个支队,三个直属大队,以及一个教导大队。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联系进步青年,团结更多的抗日力量,寿县中心县委决定派遣几名党员去参加教导大队。
当时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的杨卓群,就和徐康明、杨岩等党员被派去了抗日自卫军。因为他们三个都是寿县老乡,所以也被当地百姓称为“寿县三杰”。
杨卓群等人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顺利的在大队里面发展出来了数名党员,还成立了中共特支,为后来的抗战胜利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也正因此,当抗日战争结束后,三个人都得到了组织的重用,分别担任团级政委,三个情同手足的战友也因此分道扬镳,一个去了凤阳,一个去了滁县,杨卓群则去了定远,担任定远支队的副政委,带领战士们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经过三年的艰苦抗战,杨卓群顺利见到了胜利的那一天。
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任何一个有功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卓群被调去北方工作了三年。
如今革命胜利了,单身多年的杨卓群也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和一位姑娘喜结连理。当1952年他被调到杭州,在省委工作时,妻子的肚子里面已经怀上了孩子。
刚到杭州不久,妻子就给他生下来了儿子小杨。
在省委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杨卓群又被调到了杭州市钢铁厂担任党委书记。
此后,杨卓群的人生就和其他的老革命一样,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结婚生子,自己则一天天的变老、退休。坎坷他和同志们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天天的变得更加强大、富强。
2001年,杨卓群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
打不开的柜子
过去了快半个世纪,当年的“小杨”如今已经被人们叫做“老杨”。父亲走了之后,老杨和母亲、妻子等家人开始清理老人生前留下来的遗物。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清理的,老人生活简朴,衣服都没有几件,财物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能很重要的话,那应该数杨卓群老人经常用到的那个柜子了。
家里的柜子最起码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自老杨记事起就存在。
父亲对这个柜子很“宝贝”,还专门配了个锁。当孩子们问他里面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杨卓群总是一脸高深莫测的表示:“秘密”。
至于打开柜子给孩子们看看,满足一下他们的好奇心,那更不可能了。
自小到大,老杨都很好奇父亲这个柜子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但父亲将钥匙藏得很好,甚至连母亲都不知道他把钥匙放到了哪里。以至于老杨都年近五旬了,还是不知道柜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如今父亲既然已经走了,老杨就想要把柜子打开,看一看里面装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谁曾想,他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找到柜子的钥匙究竟在哪里。
在这种情况下,老乡就跟母亲商议,要不要请一个锁匠过来把柜子门打开清理一下父亲的遗物。
然后,母亲就生气了。
在她看来,老头子既然把柜子锁上,就说明里面是他最宝贝的东西,甚至一直到他撒手人寰都没有说出来钥匙在哪里,这就说明,他根本不想让家里人看到他的秘密。
怎么能人刚走,就强行把锁打开呢?
因为母亲的反对,这件事最终作罢,柜子也就作为父亲的遗物之一留了下来。
一转眼,又过了22年。
2023年5月,“老杨”71岁了,喊他“老杨”的人越来越少,叫他“杨大爷”或者“杨爷爷”的人越来越多。
此时,杨大爷的母亲仍然健在,难过百岁的她身体也比较康健。
22年过去,老太太对于一些事情也不再像当年一样执着了,对于离开她二十多年的丈夫越发的思念,她甚至主动跟儿子提出,想要打开柜子看一看里面的东西,可以留作纪念。
本来因为母亲反对,杨大爷已经绝了开柜子的心思,现在眼见她主动提及,那自然再好不过了,赶紧找来了一个锁匠,将锁撬开了。
出乎一家人意料的是,柜子里面并没有多少东西,大致也就是一些证件、文件之类的东西。
在整理的过程中,杨大爷突然发现不起眼的角落里似乎有什么东西。
这是个用纸包的严严实实的纸包,将其摸出来之后,杨大爷先是掂量了一下,有点重。
这里面会是什么东西呢?
怀着好奇心,杨大爷缓缓的打开了纸包,然后,他的眼神顿时就凝住了:“这是,子弹?”
经过清点,纸包中有3个弹匣,91发子弹。
这些东西也不知道在柜子里藏了多少时间,弹匣已经变得锈迹斑斑的了。
虽然并没有手枪,杨大爷还是被这些东西吓了一大跳。他当了71年的守法公民,望着这些东西总觉得有些心惊肉跳的。报纸上经常宣扬发现枪弹就要上交,也不知道父亲从哪里得到的这些子弹和弹匣。
现在这些东西可都是违禁品啊,万一要是被警方知道了,自己会不会受到处分?
而且,虽然这么长时间过去,这些子弹应该已经受潮,不会有什么危险。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经过了几个小时的思想斗争,杨大爷终于下定了决心:“把它们全部上交给政府!”
于是,杨大爷抄起了一个绿色的塑料袋,将这些违禁品全部装进去,然后急匆匆的奔向派出所,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一个弹匣,一段历史
警方经过辨别后发现,杨卓群留下来的三个弹匣和91发子弹,并不是同一种类的。
其中一个弹匣是属于美式M1卡宾枪的,与之配套的有15发子弹。另外两个分别是属于54式手枪的弹匣和另一支小口径手枪的弹匣,配套的子弹分别为45枚和31枚。
这三个弹匣,可以说无声的记录了杨卓群参加革命后的光辉历史。
M1卡宾枪是二战期间美军最常使用的轻武器,本来设计之初并不是打算用来给一线战斗人员使用的,而是给指挥官自卫用的。但因为这枪很轻,而且后坐力低,弹匣大,很受军队欢迎。
二战期间,这玩意生产出来了600多万支,因为量太多,美军自己根本用不完,就给当时还是盟友的中国输送了数万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又送给了国民党很多自己不用了的M1,当然,因为蒋介石这位“运输大队长”的存在,这些东西最终还是便宜了解放军。
因为这枪很适合我们,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还专门试着对之进行了仿制和国产化。
杨卓群的这一个弹匣,很可能就是在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之中得到的,作为那段血雨腥风历史的见证保留了下来。
54式手枪在国内可以说是大名鼎鼎,这款仿制苏联TT1930/1933式的手枪,有着重大意义。
在建国之初,因为我国没有像样的军工业,手枪全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这也就导致部队连统一型号的手枪都没有。
1951年,在苏联同志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仿制TT1930/1933式手枪,取名为“51式”。但这手枪在朝鲜战争时暴露了一些问题。经过三年的研究、改进,我国最终推出了54式手枪,全名“1954年式7.62毫米手枪。”
54式手枪威力大,射程远,穿透力强,同时结构还很简单,易与制造,在国内很受欢迎,到1987年时已经生产了3500万支。
杨卓群身为一名干部,拥有一支54式自然很正常。
我国自研的第一代小口径手枪是92式5.8毫米手枪,92式手枪有两种口径,一个是9毫米,一个就是5.8毫米。
5.8毫米的92式主要是佩给部队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的,首长的警卫员也会有。可以想象,身为一个退伍老兵,杨卓群对这一款用来取代54式手枪的新品种肯定很感兴趣。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杨卓群当初小心翼翼保存弹匣和子弹时的真实想法,和具体过程了。弹匣都能留下,枪身不可能留不下来。既然柜子里面没有枪身,我们可以猜测,他可能已经将枪身上交了,留下弹匣和子弹则是为了纪念那段光辉的岁月。
只是,这些东西毕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湖区翠苑派出所的民警收下了它们,并对杨大爷主动上交违禁品的行为予以了肯定和赞扬。
当杨大爷心满意足的离开之后,子弹、弹匣被送交到了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杨卓群老人一直到离世都保留着这些回忆,他逝世之后杨大爷主动将之上交,消除了一个不稳定因素,这起特殊的“上交违禁品”事件,至此算是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