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非遗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距离乙巳蛇年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让广大中华儿女更添喜悦与自豪。春节为什么能够申遗成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有哪些特殊的文化价值?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年”又会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哪些影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春节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春节是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正式开始迎接新年,打扫房子,买年货,贴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祖,放爆竹,拜年,逛庙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一持续性庆祝过程俗称“过年”。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瑞、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人们在春节前后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命意识、伦理道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是我国文化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表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春节这一标志年度周期转换、周而复始的重要节日中,人们摒弃一切不好的事物,向一切美好的方向发展,既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包含了人与人、家、国、民族之间关系的建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庆活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全面体现。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在现场见证了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历史性时刻。她告诉记者,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牵头成立了由社区代表、专家和专业机构等组成的工作组,启动春节申遗工作。这次春节申遗与以往都有所不同,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针对申报材料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据巴莫曲布嫫介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根据政府间委员会的上述要求于2023年1月更新了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表。工作组迅速采取行动,大范围、多方式搜集相关信息、数据和实例,提交了内涵丰富、叙事生动、场景鲜活的视像材料,表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展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声音”,即春节对粮食安全、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包括气候变化)、和平与社会凝聚力六个可持续发展行动领域均具有贡献。整个申报过程历经两年多,在多方努力下,春节申遗终获成功。
记者了解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报材料还被推荐为年度“申报范例”,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赞赏该缔约国精心编制的申报材料和视频,展示了该遗产项目对可持续生计作出的贡献,并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萧放表示,春节文化习俗中对家庭的重视、对历史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体现了春节的社会伦理、历史伦理与自然伦理价值。这些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相通,因此,传统春节文化是中国人奉献给当代世界的礼物。
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文脉
2024年春节前后,全国开展了4.54万余场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剪纸、年画、灯彩、舞龙、灯会、庙会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浓浓的春节烟火气,洋溢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蕴含着注重亲情、祈望国泰民安的愿景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
岁月流转,春节习俗也一直处于变化中,从压岁钱到电子红包,从走亲访友到电话、视频拜年,从逛庙会到在文博文旅活动中过大年……春节习俗跨越时空、绵延赓续、历久弥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刘魁立表示,有些人认为年味儿淡了,这事实上是人们对年的价值和意义的消解。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重新唤起人们对“年”的记忆,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激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赓续中华文脉。
从国家级非遗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表示,要进一步挖掘春节文化的内涵,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作为春节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文明视野研究春节文化。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传递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审美观,同时春节文化又表现出多样性,各种饮食文化、表演艺术、祭祀礼仪、民风民俗等都应得到重视,使春节文化在坚持美美与共中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黄永林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传统信仰、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最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有力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中国农历新年。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中国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申遗成功象征着全球对这一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可。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谈到,春节不仅承载着家庭团聚的温暖,也蕴含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祈愿,与全球各地对新年的共同期待不谋而合。春节申遗的成功,象征着中国在全球文化领域话语权的显著增强。春节的国际地位提升,为中国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维度,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更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自身价值观念,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表示,伴随中华文明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提升,春节在中国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春节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体与家族群体历史有机关联、家庭和睦、社会团结等价值观,蕴含着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在传承发展历程中,春节不断融汇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每逢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举办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随着中国持续发展,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黄永林表示,在申遗成功的新起点上,中国春节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参与其中,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韩卓吾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