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区进行分类,目的是破解社区治理结合地域实际不够、工作‘一般粗’的问题。”
如果说建立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差异化分配机制,落脚点是实现“资源配置更科学”;那么针对四类社区的不同特征,实行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社区分类治理措施,则是有助于实现“为民服务有章法”
整合公安、城管、司法、市监等部门120余名精干力量组建的33支“组团式下沉服务队”,推动力量往社区走、资源向社区投、服务在社区办,着力解决社区“看得到,管不了”的问题
“社区地处乡镇,没有小区楼院,被定为D类社区。此后,涉及小区楼院的相关工作,上级部门不会再下给社区,节省了基层工作精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子琪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祁连路西社区党委书记妥香珍没想到,得益于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持续增长,8个老旧楼院的改造工作,比原计划提速了三五年。
上下管网老化、小区环境脏乱、院内设施陈旧……过去,祁连路西社区每年都会收到大量老旧楼院住户的投诉。社区共有21个楼院,老旧楼院有18个,其中9个是“房龄”超过35年的“三无楼院”(无物业管理、无业主委员会、无维修基金)。
2018年起,西宁市将每个社区每年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由2015年的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2023年,为夯实社区基础,西宁探索社区分类治理,综合考虑社区区域位置、人口密度、环境设施及居民结构等方面,将全市180个社区划分为A、B、C、D四类。
祁连路西社区老旧小区居多,辖区居住人口比较密集。因大多数小区房龄老、建筑旧,无完整物业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或维护滞后,该社区被归为B类。按照政策,此类社区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
有了资金支持,目前祁连路西社区8个“三无楼院”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群众反映较多的一居民小区外围护栏失修问题也顺利解决。
“不怕群众有诉求,就怕社区没钱办、没人管。”西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经费紧、专业人员缺等是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西宁以社区分类为基础,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基层治理新要求、居民需求新变化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西宁 12345 政务服务平台话务人员在办公(2024年9月摄) 张子琪摄 / 本刊
钱用在刀刃上
在西宁的分类社区中,A类社区72个,以具备成熟物业服务体系的新建住宅小区为主;B类社区66个,是老旧楼院居多、无完整物业服务且缺乏公共设施的人口稠密社区;C类社区22个,以位于城郊、人口流动较大的安置小区为主;D类社区20个,主要是规模较小、服务人口较少、居住相对分散的乡镇社区。
“将社区进行分类,目的是破解社区治理结合地域实际不够、工作‘一般粗’的问题。”孙鑫说,综合考虑社区区域位置、人口体量、小区规模等具体情况和不同社区工作重心,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有助于补齐社区资源统筹不平衡、精细化治理能力不足的短板。
比如,社区专项经费是撬动基层为民解忧的“杠杆”。但在传统模式下,社区专项经费“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这就导致一些老旧楼院多、治理问题多的社区经费不够用,一些居住人数少、服务诉求少的社区花不完。”西宁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王振华说。
在社区分类治理的基础上,西宁探索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差异化分配机制。
具体来说,由市县两级财政统筹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对A、C类社区每年分配15万元,对B类社区每年分配30万元,对D类社区每年分配10万元,以确保各类社区党组织正常运转、有钱办事、高效服务。
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金十字社区党委书记卢芳儒说,辖区虽也有老旧楼院,但大部分由物业和单位代管,近几年社区专项经费都有结余,“应该把专项经费向更有需要的社区倾斜。我们是C类社区,经费较之前减少5万元,但服务群众的质量并未受影响。”
“社区有更多服务经费,意味着能为群众处理更多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抱怨少了,社区的腰杆也硬了。”妥香珍说。
力量往社区走
“流动人口管理是社区最大的治理难题。”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山川社区工作人员不足20人,管辖群众7723户约1.7万人,其中辖区内的朝阳建材市场和两栋公寓楼共有2000多商住户,社区常住人口结构复杂、流动人口居多、管理难度大,成为摆在山川社区党委书记杨启艳面前的一大课题。
社区分类治理后,山川社区被定为C类社区。“因地制宜科学分,还要因类施策精准治。”王振华介绍,如果说建立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差异化分配机制,落脚点是实现“资源配置更科学”;那么针对四类社区的不同特征,实行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社区分类治理措施,则是有助于实现“为民服务有章法”。
“组团式下沉服务队+以房管人”让山川社区的治理难题有了最优解。前者是西宁加强基层治理资源导入的共性管理举措之一,后者则是针对山川社区“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举措。
城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赵青说,社区分类治理方案实施后,相关部门明确治理清单、民意调研、矛盾调解、安全排查、环境整治、党建共建、政策宣讲等7项重点任务,整合公安、城管、司法、市监等部门120余名精干力量组建的33支“组团式下沉服务队”,推动力量往社区走、资源向社区投、服务在社区办,着力解决社区“看得到,管不了”的问题。
聚焦C类社区常住人口结构较为复杂、租住流动人口较多等特点,西宁推行“以房管人”,督促引导房东及时向社区报备租住户基本信息和就业情况等,建立流动人员工作台账。
杨启艳介绍,城北区从公安、城管、司法、市监等职能部门选派出4名工作人员组成“组团式下沉服务队”,由兼职社区副书记的派出所副所长带队,指导山川社区推动辖区两栋出租楼十余家民宿全部录入酒店人员登记系统,50多间日租房录入备案管理。
“‘组团式下沉服务队’联合社区干事定期入户,督促相关人员向社区备案,持续完善流动人员信息和管理制度。”杨启艳说。
2024年以来,城北区“组团式下沉服务队”先后收集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40余件,巡查整治各类违规违法行为15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100余起,有效推动“党务、政务、居务”深度融合,凝聚起一支以社区为主阵地的城市基层治理“常备军”。
西宁市城北区“组团式下沉服务队”与祁连路西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居民诉求(2024年11月6日摄) 王秀琳摄
接地气架天线
社区分类治理后,一些与本社区服务范围不相关的工作任务,不用再反复汇报。这让甘河滩镇甘河滩社区党支部书记冯环,有了更多聚焦主业服务居民的精力。
甘河滩社区位于西宁湟中区,辖区户籍人口约690户1114人,但大部分是“户口在、人不在”的搬迁户,常住人口大约200人,基本住在附近村庄里。
“社区地处乡镇,没有小区楼院,被定为D类社区。此后,涉及小区楼院的相关工作,上级部门不会再下给社区,节省了基层工作精力。”冯环说。
以因地制宜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为目标,甘河滩社区结合分类治理办法,建立健全居民党员中心户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按照就近就便联系5~15户要求,引导党员中心户开展民情收集、化解风险矛盾、带头移风易俗等工作。
2024年夏季防汛期间,甘河滩社区5名工作人员人手不够,发动10名党员和网格员一同入户。46岁的党员曹冬华在排查时发现,一名80岁独居老人所住的平房屋后,有一处小土坡可能存在滑坡风险,便第一时间联系了冯环。
“社区随即联系住建部门现场勘测,排除滑坡隐患。党员中心户及时掌握居民情况并提前介入,有效充实了基层力量。”冯环说。此外,甘河滩社区落实公共服务代办制度,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移动办公桌”为辖区老年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业务代办等服务。
“社区分类治理,重在因地制宜,既要‘接地气’又要‘架天线’。”孙鑫表示,做精做细社区服务,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既需要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也需要上级力量的有效赋能。
2024年,西宁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发现上报问题的载体,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集中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群众的诉求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
“现在,给部门打电话,当天就有回应,一些单位甚至随叫随到。”城中区南滩街道南山西社区党委书记甘振华说,基层问题的解决仅靠社区远远不够,各级政府以群众诉求为核心,引导部门“向下看”,基层问题就能得到更好更快解决。
“2024年8月,街道主动发现并解决辖区群众诉求300余件,‘12345’投诉工单明显减少。”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树川说。
“以分类为基础,提升城市社区治理互联互通系统化程度,完善服务供给与群众诉求精准对接长效机制,实现精细治理、精准发展,有助于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孙鑫说。■
来源:新华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