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2月10日电 题:记者手记:秦岭脚下,“忙碌劲儿”里感受农业发展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张斌、林胜概
冬日秦岭,群山苍劲。山脚下,气温已逼近零摄氏度,原本正是冬闲时节,但寒冬里的“忙碌劲儿”却随处可感。
忙完葡萄园里的活,西安市长安区农民王卫花暂时还闲不下来。放下碗筷、拎起包,她着急去参加一场培训。
培训地点位于长安区的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内容围绕前沿农业科技、农文旅融合发展展开。王卫花和学员们听得认真,不时记下要点。
位于秦岭脚下的长安区是典型的“半城半农”格局,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近年来,当地先后开办了多期青年人才培训班,而挂牌不久的乡村振兴学院是当地促进农业人才振兴的又一抓手。
王卫花是长安区职业农民协会会长,也是高级职业农民。这些年,通过不间断的培训、学习,她家的葡萄从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品种。因为种得好、销售旺,她还被当地老乡赞誉为“葡萄花”。
“如果不接受新知识、不参加培训,就很难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务农多年的王卫花说,“现在,只要有培训我就去,没时间挤时间也要去!”
一边是不断上新的农业技术,另一边是农户们担忧自己的知识短板。记者走访发现,为了进一步自我提升,利用难得的冬闲时节,抓紧时间参加培训、拜访农业专家、参加农业展会等成了不少农户冬日“充电”的主要选择。
老乡的迫切需求,也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重点供给。长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从田间课堂、农民夜校,到组织出省学习、出国考察,再到开办乡村振兴学院,目的就是希望能进一步整合和打通各个部门的资源,然后精准对接给广大农户,培养出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带头人,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为农业添活力、助老乡更富裕。
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秦岭北麓的西安农业区县采取多重方式,加大对当地农户和返乡青年的培训力度,一大批和王卫花一样的新农人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在西安市鄠邑区,一批“回乡创客”将乡土风情融入时尚生活,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引来游客竞相打卡;在蓝田县,一批“乡村主理人”回村发展,带领当地老乡售卖荞麦咖啡、创办乡村音乐会,沉寂的乡村变得活力满满;在周至县,技能培训催生出农业经纪人、市场分析员、植物造型师等新职业,受到市场欢迎……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安市已经探索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分产业”和“课堂集中学习+田间实操演练+优秀企业参访”的“3+3”培训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大批农业人才活跃在田间地头。
得益于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优化,秦岭脚下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从种植水稻、办民宿,到打造农业景区,经常参与各种培训的长安区农民高涛说:“我总能在这些培训课上受到启发,这帮助我的农业之路越走越宽。”(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