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小时候的你,是否也曾仰望星空,好奇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是否也曾站在海边,思考海水为什么是咸的?这些天真又可爱的问题,都可以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找到答案。如今,这套陪伴了几代中国孩子成长的科普经典将迎来第七版,于2027年底前面世。
《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自1961年推出以来,已先后出版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近2亿册,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丨借鉴苏联科普读物 李四光、华罗庚都曾参与审稿
《十万个为什么》这部国民级丛书究竟是怎么来的?
据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介绍,《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之初,借鉴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米哈伊尔·伊林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
1929年,伊林出版了一本科普小册子《十万个为什么》。伊林在这本书里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炉子再到衣柜,边旅行边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诸如“面包里面的小窟窿是哪儿来的?”“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层厚的衬衫暖和?”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写了20余个“为什么”,只有5万多字,却立即引起阅读高潮,印数一再增加,并很快出现了英译本、法译本、德译本等。在俄语中,“十万”是个形容词,形容数量之多。1934年,这本书在上海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中译本,其中以董纯才译《十万个为什么》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后,王汶、郑缤、余诗琴的中译本均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书名。
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在1954年6月1日《人民日报》上曾用16个字概括伊林作品的特点:“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
▲2013年上海书展上,小读者翻阅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新社资料图片)
时光的横轴拨至1956年。当时,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彼时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着眼于社会潮流,在两三个月时间里发动了几十所学校、少年宫的老师和学生提问题,最终筛选出1484个问题,编辑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十万个为什么》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近5000个“为什么”。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修订《十万个为什么》,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
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科学小品文风,充实内容,按照学科门类分册出版,使《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系统化。第二版分为14册,总共收入2003个“为什么”,作者队伍比第一版扩大一倍。
翻开1965年版本斑驳的书页,审稿人名单上是这样一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家。我们知道,科学大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们对科技热点谙熟于心,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更是炉火纯青。因此,科学大家做科普常常是举重若轻,能够以通俗化的内容实现知识春雨的润物无声。
60余年来,作为中国科普经典品牌,《十万个为什么》已先后出版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近2亿册,相关版权输出案例有效扩大了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海内外影响力。
历次改版过程中,不断有不合适的问题被剔除,新问题被补充增加,一些经典问题的回答也被完善更新……第六版相比第一版更新率达到了99%,全书600万字,收录了4500个热点问题。
丨从纸质书到短视频 从中国走向海外
在《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0周年之际,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护航每一颗好奇的心。
2021年,出版社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短视频账号,选择了诸如“如何给大气做CT?”“黑米为什么是黑色的?”“我们真的比不过自己的大脑么?”等一批有趣的问题,邀请一些院士进行通俗生动的讲述。
听说《十万个为什么》要涉足视频版,已经85岁高龄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率先参与进来。第一条视频,汪品先选择了对“海水是蓝的,但浪花为什么是白的”这样一个有趣的小问题进行生动、通俗的解答,播出后播放量迅速超过10万。
“现在科普的形式是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短视频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品种,我算是体会到了。”汪品先直言,“能跟这么多人对话,心里非常暖。”
除了与时俱进的流媒体形式,《十万个为什么》还先后与越南、黎巴嫩、马来西亚的出版机构签订了越南文版、阿拉伯文版、马来西亚文版的版权输出协议,海外各语种版本销售册数总计近百万册。少年儿童出版社与越南教育出版社加强合作,尝试在越南以融媒体产品形态出版发行,与阿拉伯科学出版社共同推动《十万个为什么》成为当地科普畅销书,并计划与合作伙伴在沙特开办科技展览馆。
▲越南版本《十万个为什么》。(少儿儿童出版社资料图片)
当下,我们还需要《十万个为什么》吗?
在当下,也有另外一些声音——干嘛要知道这些?能让我考更高的分数吗?能让我工作的KPI更高吗?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些问题很难回答。抖音“十万分好奇”专题中,有“为什么微波炉可以加热食物”这种问题——我都会用微波炉了,还要知道它是怎么加热的吗?
也许“有什么用”这种问法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主题。一个奇怪的想法、莫名的冷知识,都可能成为一个铺垫,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改变人生轨迹的走向。
可能根本就不用赋予这些“为什么”以意义,因为求知天然就是内心深处的欲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愿你对这个奇妙的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完)
综合中新网、《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
编辑:崔相光
点个“在看”不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