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今年暑期,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教科研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毛蓉蓉,连续第二年在中国科技馆参加“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对馆校合作的项目式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毛蓉蓉参加的2024年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共同实施。

毛蓉蓉告诉记者,肃州区将与地方科技馆合力开发航天特色品牌课程,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深入发展。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来都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前不久,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怎么认识“教联体”的内涵?各地近年来在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如何高质量建设“教联体”?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育才附小银杏校区学生为国外访问学生讲解三星堆青铜文化。(图/冯瑞瑶)

整合育人责任主体,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校社协同育人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于2023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公布97个县(市、区)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并于今年5月28日召开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

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该负责人表示,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前不久,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说,“教联体”是新时代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形式和重要载体,旨在推动教育工作真正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积极探索科学模式、机制,协同共育工作有声有色开展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于2020年率先启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总结、提炼、推广实验区家校社协同创新育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唤醒,让教育自然发生。”设立首个家庭教育科的地方教育局、首个家庭教育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学家长联合会……20余年来,山东潍坊持续推进家校社共育事业,凝聚起了强大的育人合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持续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推动“教联体”落地落实。

北京市以“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为发展理念,三者目标一致、内容交融、作用互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2008年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北京汇聚全市1300余家社会资源单位,形成立体化、多元化资源体系,打造社会大课堂实践教育新地图。印发《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指导学校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育人功能,统筹利用周边高校、自然地理等城乡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构建“环学校教育圈”。

河南郑州高新区坚持在顶层设计中将协同共育全面渗透到区域教育方方面面,构建了“全区联动、一体管理、凝聚合力、协同育人”的区域性大德育格局。

郑州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思政、心理健康、阅读3个主题打造共育支点。以家长学校建设为家校社协同共育圆心,强化学校协同育人主阵地作用,全面建立家长学校及三级家委会,目前覆盖率达到100%。坚持以社区为第二共育主体,积极推动各中小学与社区进行网格化链接。坚持以区域资源为主建立目录清单,开辟共育共同体第三课堂,遴选出14家企业、单位为校外实践基地,32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红色教育基地为科学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实践基地,21个单位对全区中小学生实行免费开放或公益入校授课,初步建立了区域资源目录库,开发了社校共育课程。

在重庆开州区,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有益探索。德阳初级中学开发《家校共育 携手共进》《静待花开》等协同育德课程,创新“同心圆”联动方式,“最美校友”报告、法治教育等共育活动有声有色;汉丰第四小学组织成立学校党总支、属地街道和社区“大党委”校家社共育理事会,从“五老”人员、社区干部、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中选举产生50名理事会成员,设立学习培育、宣传化解等6个工作部,以“理事会”推动“共理事”。

广东碧桂园学校以“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创变未来”为育人理念,构建学生心育科学模式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协同工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今年,专家入校支持24次,开展活动40场,包括个案管理会、多方会谈、个案风险评估、教师培训、底线管理督导等。

构建协同育人大教育观,确保任务措施落地落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指导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河南省郑州高新区外国语小学开展“我与外小护童心”家长沙龙系列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郑州高新区外国语小学开展“我与外小护童心”家长沙龙系列活动。

面对这样的目标,各地如何高质量建设“教联体”?

“‘教联体’的内涵是共建共育、共促发展,以特色项目活动和课程为载体,探索多样化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全面成长所需的全方位保障。”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峰小学校长刘晓瑜认为,要全面摸排学校周边区域内育人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和可利用情况,找准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从大环境中探寻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行策略,设计资源整合方案,让各方育人主体有效参与学校教育。

河北省沧州市第八中学党总支书记夏金升表示,要建立机制、形成合力,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各方信息畅通;二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主体给予鼓励,提高积极性;三是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家校沟通、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家长教育素养。针对中小学痛点,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教联体”组织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家庭及时反馈,社会提供实践减压机会,多方合作共同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态。

“《方案》分工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的综合性、全局性、协同性等特点,反映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由以学校教师为主,向以全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转向。”姜朝晖说,“教联体”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方式,有助于破解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和困境,关键在于“教联体”的任务分工和有关举措能否落地落实。这就需要全社会真正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健全完善可操作的机制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加强专业培训指导、选树优秀典型,并在加强督查督导上下功夫。

握指成拳,合力致远。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赵红杰认为,相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及“十大育人”体系而言,“教联体”是构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共同体的有力举措。这项工作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有关各方主体职责任务已经明确,方式方法及路径措施也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和实现可能性。各方要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后继有人”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做好“分内”工作,协同育人,共同助力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5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各地着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画好助力中小学生成长“同心圆” 共同为孩子打造健康快乐成长“大本营”》

本刊特约记者 | 余闯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