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西南:未入三大战役之谜
世人皆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耳熟能详,它们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为耀眼夺目的篇章。然而,在三大战役的浩大声势之后,实则还有一场规模恢宏且意义非凡的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场历时 57 天的波澜壮阔的战役进程中,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共歼灭敌军达 93 万人之巨,此等歼敌数量近乎超越了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歼敌数目的总和。其战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远不止于歼敌数字的庞大。此役更是如秋风扫落叶般一举解放了川、康、滇、黔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区域,以及湘、鄂、陕、甘等省尚存的 50 余座城市,以雷霆万钧之力彻底击碎了蒋介石妄图割据西南以作困兽之斗的黄粱美梦。
然而,令人不禁心生疑惑的是,面对如此辉煌灿烂、战功赫赫的战役成就,为何解放大西南战役却未能跻身于三大战役之列?欲探寻这一谜底的真相,我们需将时光回溯至 1949 年渡江战役落下帷幕之后……
一、渡江之后的战局
1949 年 4 月 23 日,那是一个被铭刻于历史丰碑之上的伟大时刻,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跨越长江天堑。渡江战役的辉煌胜利,如同一把利刃,决然地斩断了国民党军队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的最后一丝幻想,使其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在瞬间土崩瓦解。而就在这战局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一份自重庆如加急密令般飞速传来的电报,仿若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警觉与密切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报显示,蒋介石正在重庆紧急调集部队。他一面调遣胡宗南的部队从西北南下,一面又命令白崇禧的部队向西南回缩,妄图将大西南地区打造成第二个"东北防线"。

"这是要重演东北的老套路啊!"当时在军委作战室里,粟裕将军指着地图说道。大家都记得,1946年底,林彪副主席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打败蒋介石,就要让他重蹈覆辙。"

果不其然,蒋介石此时的部署,与1948年东北战役前的情形何其相似。他把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布防在黔东,胡宗南的部队布防在川北,妄图以西南复杂的地形为依托,重新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线。

更令人警惕的是,蒋介石还在当地土匪武装中下了一盘大棋。据统计,仅在川东地区,就有大小土匪武装近百支,总人数达3万余人。这些土匪占山为王,熟悉地形,如果让他们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必将给我军的进攻造成极大困扰。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情报传来。原来,国民党军中闹起了内讧。白崇禧和胡宗南两人互不服气,都认为对方是造成北方战局失利的罪魁祸首。两人的部队虽然在地图上连成一线,可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互不统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委很快拿定主意。5月中旬,刘伯承和邓小平被紧急召到北京。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他们,指出:"要抓住敌军内部矛盾,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特别要注意,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我们要避免硬碰硬。"

于是,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被制定出来:以二野为主力,一野一部和四野一部配合,采取大迂回包围的战术。这个战术的关键,就是要切断白崇禧和胡宗南两部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别包围歼灭。

为了这个目标,二野的部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他们请来了熟悉西南地形的向导,组织官兵学习山地作战技能,还专门成立了骡马队,为即将到来的山地作战做准备。

这时的西南,暴雨连绵。蒋介石站在重庆的阳台上,望着漫天阴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二、三路夹击的军事部署

1949年10月,重庆的秋雨还在下个不停。就在这座山城的一栋普通民房里,一场改变西南命运的会议正在秘密进行。会议的主角是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三位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志们,中央已经决定成立西南局。"邓小平拿出一份电报,"我担任第一书记,伯承同志任第二书记,贺龙同志任第三书记。"

就这样,西南局诞生了。这个决策机构的成立,标志着解放大西南战役的序幕正式拉开。与此同时,一份代号为"雷霆"的作战计划也摆在了三位将领面前。

"雷霆计划"的核心,就是要把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邓小平指着地图说:"我们要打一个时间差。北路部队要率先出击,吸引敌人注意力,为南路部队的大迂回创造条件。"

于是,二野第三兵团和四野的三个军组成了北路军。这支部队的任务是直插彭水、黔江地区,吸引并歼灭宋希濂集团。宋希濂是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张群的得力干将,他的8个主力军驻守在西南防线最关键的位置。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刘伯承说。为了确保北路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他们专门抽调了一批熟悉川东地形的向导。这些向导大多是当地农民,他们带着解放军走小路、抄近道,帮助部队避开敌人的重兵把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南面,二野第五兵团正在悄悄集结。这支部队的任务更为关键:他们要绕过敌人的主力防区,直插贵州腹地,抢占贵阳和遵义,切断国民党军队退往云南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