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车圈“新人”,小米今年的热度,却比那些老牌车企都要来得更高。

首款车型 小米SU7 参数 图片 )从上市一直火到了现在,第二款车型YU7的模特照昨天也已经公开亮相了,是一款纯电SUV,预计明年中上市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款车型YU7还留有悬念,紧接着,小米汽车的第三款车型又成了大家议论的热点。

据悉,小米正在为旗下第三款车型做准备,而这会是一款走量的SUV车型,采用增程式动力,定位较低,内部代号为“昆仑”,预计2026年推向市场。

另外,还有一些网传消息,据说,这款代号为“昆仑”的增程式SUV或将由东风汽车代工,也有可能是收购并改造东风的现有工厂,起跳价格在15万元左右。

虽然目前的信息还比较少,但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小米汽车今年的发展速度。如果“昆仑”SUV的事情属实,等于小米汽车在一年内,干了很多车企很多年都没干完的事。从纯电到增程,基本上是全线覆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米汽车快速发展,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担心如此“速度”,是否会贪多嚼不烂。

毕竟,前段时间小米系统BUG导致的自动泊车功能异常的问题,还让很多人心有余悸。有网友称,“虽然智驾技术还有待完善,但小米有担当,勇于承担责任,值得点赞”。但也有网友质疑称,“技术不成熟就不要上市”。

不管怎么说,我们认可小米汽车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但技术和产品质量仍然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所以,这次小米汽车要入局15万级增程车的消息传来,不少网友还是有些不太信任,尤其是对于“代工”二字,更为敏感。

对此,其实雷军前几天发过一个视频,似乎有“自证”的意思。12月7日,雷军发视频回应小米被误解没有工厂、没有技术,被指贴牌的事情。

雷军称,小米刚开始的模式是轻模式+代工模式的组合,这让大家对小米产生了误解。雷军表示,小米一直重视制造,很早就有智能制造部,年初第一个大型的工厂正式落成投产,今年3月份落成了第二个工厂——小米汽车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看来,等小米汽车第三款车真正入局的时候,或许会在小米汽车自家工厂诞生也未可知。

不过,是否是“代工”,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最开始的那些新势力,大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小米汽车的第三款增程车,是否能有比较好的产品力保障。

按照网传信息,这款车大概率会主攻15万级别的增程车领域。这个售价在当下增程车领域,着实不算高价,甚至可以说,属于“亲民”级别的价格。这也就意味着,车企需要尽可能的控制成本,同时又要保障产品力够“抗打”。

目前网络上传播的比较多的说法是,欣旺达电池已经拿下理想M8、M7以及小米第三款车型“昆仑”的电池定点项目。

有传言称,小米的第三款车型是严格的成本导向,为缩减成本,搭载“欣旺达动力”电池系统级的报价可能在5毛钱每瓦时以下,比宁德时代要便宜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电池是增程车型中比较关键的部分,这块成本降下来了,对一款车的成功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再加上小米汽车的汽车供应链优势,从芯片到激光雷达都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

而关于增程车上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增程器,小米汽车似乎也已经有所准备。我们可以在小米官方渠道看见关于增程系统设计开发工程师职位的招聘,看得出来,在这个核心部分,小米汽车已经有所准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国内能买到的符合国六B条件的增程器主流产品,基本都是由东安提供。包括理想L系列用的都是它家的1.5T增程器。考虑到小米这款增程车的定价,和理想L不是一个售价区间,如果用现成的增程器+系统方案,成本与终端价格无疑是矛盾的。

结合小米汽车的招聘信息来看,小米如果直接购买增程器自己做适配,或许更容易控制成本。

现在,小米汽车已经在中国市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SU7的成功为品牌带来了不少主流用户,12月月初,雷军刚刚在微博晒过成绩:3月发布,目前全系已累计交付超过 10 万辆。11月的交付量更是突破了2万辆,这已经是连续两个月突破2万辆,相应的全年目标也已提高到了13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如果成本控制的不错,再加上小米现在的口碑加持,这款增程车入局之后的表现还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作为车圈“新人”,小米汽车的胜算也需要客观看待。目前,15万元左右的新能源SUV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比如,比亚迪的 元PLUS 宋Pro DM-i 宋PLUS DM-i 等车型在这个价格区间拥有极高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汽车的增程式SUV能否成功撼动比亚迪的市场地位,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总体来说,小米汽车今年的成功给品牌带来了一定的自信,即便其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比较有限,但并没有影响到其对新能源市场的野心。目前来看,如果小米汽车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口碑,并进一步深研技术,把控成本,未来这款增程式SUV或许是其拓展客群的一把利刃,而在下沉市场,恰恰又是小米最为得心应手且熟悉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