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4年因为“掏鸟”被判刑10年的大学生闫啸天,如今已经出狱了。然而,这个轰动全国的“掏鸟案”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年,不少人认为这个判决未免也太过重了些,当事人还只是学生,况且他也仅仅是到野外掏了几只鸟而已。闫啸天的父亲更是为其喊冤,连续3次上诉,但是最终都被驳回。
更有一些媒体以“大学生掏鸟,被判十年半”为标题博眼球,导致很多网友看到后直接“声讨”法院判决不合理,为闫啸天喊冤。
然而,其实很多人了解到的“掏鸟案”都是片面的,情节严重并非只是掏了几只鸟那么简单。而这样一个案件过去10年了还有人喊冤,完全要归功于当年故意隐藏关键内容,误导大众的舆论。
“掏鸟案”始末
2014年7月14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闫啸天,回到家乡新乡市辉县市高庄乡土楼村过暑假。当天,他和朋友王亚军到野外游玩,偶然间在一棵树上发现了一个鸟窝,出于好奇,二人便拿梯子攀爬上去,掏了12只小鸟。
事后,闫啸天还将自己掏的鸟的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上炫耀,评论区都在夸他掏的鸟长得稀奇,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有人私信闫啸天想要花钱买这几只雏鸟。这可完全在闫啸天的意料之外,几只鸟竟然还能卖钱?
半信半疑的他与“买家”联系,最终他以800元每只的价格,向郑州买鸟人售出了7只雏鸟,以280元的价格向洛阳买鸟人售出了2只雏鸟,还卖出了一只给了位于辉县市的另一位买鸟人。
当时的闫啸天只知道掏鸟能卖钱,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掏的鸟为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他们无论是非法猎捕,还是对这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出售,皆触犯了国家刑法,将会视情节严重被判处有期徒刑。
尝到了甜头的闫啸天,已经开始计划下一步的掏鸟计划。半个月之后,闫啸天和王亚军又发现了一个鸟窝,并从中掏出4只鸟。
然而,这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4 只鸟刚到闫啸天家,就引起了辉县市森林公安民警的注意。
第二天,闫啸天和王亚军被刑事拘留,同年9月3日被批准逮捕。森林公安民警还从闫啸天家中查扣了二人猎捕的4只隼,以及闫啸天刚从别人手中收购的1只凤头鹰。
从以上这些细节就能看出,闫啸天等人并非一次无意的过错,而是明明清楚这些鸟的价值,有计划的将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当做牟利的商品。
况且作为大学生的闫啸天,不应该不知道非法狩猎的严重性,知法犯法,被抓得实在不冤。
2015年5月28日,新乡市辉县市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定闫啸天的行为构成非法收购、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半,并处罚金1万元;
王亚军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 5000元。
判决结果一出,闫啸天的父亲四处求人,对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但是被法院驳回。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上诉,还是未能改变一审量刑的判决。
闫啸天的父亲甚至想了不少旁门左道,试图贿赂公检法来为自己的儿子减刑。
后来经过一些媒体断章取义、含糊事实的宣传,导致舆论的导向偏向了闫啸天,不少网友提出,拐卖儿童才判刑5年,为什么一个大学生掏了几只鸟就要被判10年。
大家只知道闫啸天是掏了几只鸟的“无知”大学生,但是不知道其背后是无情的非法狩猎者,甚至加入了当地专门进行这类活动的非法组织,对野生动物进行非法的买卖,甚至非法使用枪支。
闫啸天及其父亲都曾申诉表示闫啸天不知道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闫啸天本人在贴吧上发布的关于买卖鹰隼的相关信息,以及购鸟人供述的内容,就足以认定闫啸天二人很清楚他们所猎捕和售卖的燕隼为国家保护动物,无论他们再怎么狡辩也只是徒劳。
网络上不乏有这样的声音:“仅猎捕了几只鸟就被判十年,这个年轻人的一辈子就毁了”。
但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隼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捕10只以上即构成情节特别严重。
而闫啸天非法猎捕燕隼和隼形目隼科动物达16只,属 “情节特别严重”,且无法定减轻处罚的情节,因此原审判决并无量刑不当。
好在闫啸天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一共获得三次减刑,共减去一年八个月刑期,已经于去年5月份刑满释放,他也表示会改过自新,好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生掏鸟案”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堂 “普法教育课”。经过媒体的大量报道,让公众意识到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了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也警示了潜在的盗猎者。
但是这个案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引发社会舆论的反思,在案件报道初期,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使用了《大学生掏鸟窝抓16只鸟,获刑10年半》这样夸张而又存在偏差的标题,导致公众关注点出现偏差,引发了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所幸在大学生掏鸟案的报道中,有关媒体后期通过对案件真相的深入挖掘和对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引导公众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和法律意识,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
这也促使社会对媒体的报道责任进行反思,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更加客观、准确、全面,不应该仅仅为了流量而博眼球,以避免误导公众舆论。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应当在报道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