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一个是汉族建立的,一个是满族建立的。由不同的民族执政,导致很多人对这两个朝代产生不同的看法。而历史已成往事,请理性看待,毕竟离开哪个朝代,中国的历史都是不完整的。从明朝开始,西方开始称明朝为中国。而明清已经成为中国,逐渐出现在西方的文献中。许多史料,都能找到西方称明清为中国。而明清两朝的“中国观”是有差别的。

“中国”二字出现在中国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从现在的史料来看,以前的朝代,并没有用“中国”做国名。古时候的“中国”,更多是作为地域之称,也意为中央之国或中心。从地理位置来看,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在这块广大的农耕地区中。都是“中国”,之外都是蛮夷。从民族与文化来看,汉族或汉文化地区,都称为“中国”。文化的不同,也被古人称为化外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早期的“中国”是有区别的,随着时间发展,中原王朝的版图越来越大,“中国”代表的地域也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多民族的国家,这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而到明朝时,来自西方的国家,他们开始称明朝为“中国”,虽然不多,但“中国”二字已经出现在一些文献中。而清朝更不用说,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能找到称清朝为中国的文献。即使这样,但两个朝代的中国观,还是出现一些差别。

明朝的中国观,主要体现在“我是中国”。朱元璋曾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西洋等地区时。在诏书中说道:然必中国治安而后四方外国来附。这说明,明朝与将自己视为中国。在《大明一统志》中,给我们展示一个明朝眼中的中国。两京十三省汉族是主体,再往外则是“外夷”。这把明王朝划分成两部分,明朝历来重视内地,而边疆地区随国力而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朝的统治中,除了两京十三省外,还有四个等级地区。第一等级有:东北、西藏、西域的关西七卫。这是明朝的边疆地区,称为“内夷”。第二等级是明朝的周边属国,有七个,分别是朝鲜、日本、琉球、占城、安南、马六甲、渤泥。第三等级也是明朝版图之外的国家,与明朝的关系一般。被称为“朝贡不绝”的外夷,有火州、亦力把里、于阗、暹罗、爪哇、真腊、三拂齐、苏门答刺、西洋古里等。

第四等级,是与明朝关系最为疏远的,他们与明朝的距离远近不同。基本是东南亚其他国家,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也是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多达三十多个。而《大明一统志》描述的中国观,基本是延续汉族王朝的观念。而明朝统治者认为,“北狄”或“胡人”,同样可以成为正统的皇帝。朱元璋认为,帝王能否君临天下,在于能否得民心,而不是非要汉人,可能是为了写元朝历史的原因。而清朝的中国观又是怎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的中国观,主要是王朝与“中国”合二为一,清朝即是中国。也没有核心部分,内外地区一样对待。不像明朝一样,由“中国”加“外夷”组成的王朝。清朝进入中原,是称为入主中国,打败李自成等势力,最终统一天下。而康熙时期的中国观和元朝的一样,即蒙古、满洲不仅是中国的一部分,还是统治者,所以也自称中国。在《尼布楚条约》中,“中国”出现在里面,这表明东北地区属于中国。

清朝从入主中国,到“我本是中国”,这发生了重大转变。单靠武力,很难统治这庞大的领土和人口,这在雍正时期发生改变,而《大义觉迷录》是一次重大变化。乾隆时期,作为大统一王朝,中国观再次变化,即“清朝等于中国”。多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因地域和民族区分,对国家统一不利。而清朝版图之外,则是属国。如今多民族中国观,更符合大统一的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实录》中,“中国”二字出现过1615次,而将清朝称为“中国”的,出现过1477次。这表明清朝已经把自己当成中国,这也成为常态。尤其是在晚清时期,清朝等于中国,更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