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 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我们既能看到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下的坚韧不拔,也能洞察到其面向未来的蓬勃潜力与坚定信心。
一、稳字当头:增速背后的坚实底盘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4.8%,这一数据看似平凡,却蕴含着诸多深意。从纵向对比来看,尽管增速有所波动,但总量的增加令人瞩目。前三季度 GDP 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 3.7 万亿元,三季度 GDP 总量比去年同期多了近 1.3 万亿元,环比增速连续九个季度正增长。这种稳定的增长态势,反映出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横向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美国、欧元区、欧盟以及日本等,我国经济增速依然位居前列。
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犹如一艘稳健航行的巨轮,在风雨中保持着自己的节奏。这不仅为国内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动力。美国彭博社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计算得出结论,未来五年中国仍将是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国,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实力的高度认可。 深入剖析这一增速的构成,我们会发现更多亮点。铁路、民航客运量的显著增长,反映出国内人员流动的活跃,这是消费市场复苏和经济活力的直观体现。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尤其是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新兴行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上升,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火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广泛性与多元性。这些细分领域的繁荣,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大河。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带来的冲击,房地产、地方债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内需不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速造成了压力。但中国经济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灵活的调控政策,顶住了压力,守住了底线,经济稳定运行的总基调没有改变。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二,质量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关注经济增速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所遵循的辩证法:重视速度,但不唯速度。GDP 作为衡量经济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有其局限性,它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众多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少数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中国在经历了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后,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作出了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 如今的中国经济,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一系列数据和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转变的轨迹。中欧班列从最初运输单一 IT 产品的 “中国制造”,到如今货单中包含众多 “中国创造” 的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械工业配件等,这一变化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步伐。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 1000 万辆,且产销量连续 9 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比重超过 60%,标志着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坚实跨越。
在工业领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9.1%、7.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0%。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拓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3%,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力正在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同时,经济发展的 “含绿量” 也在稳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 2.6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比上半年扩大 0.8 个百分点。这体现了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今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 1049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同比下降 0.2 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略高于 GDP 增速。这些成果表明,中国经济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政策助力:冲刺全年目标的关键举措
2024 年已进入冲刺关键期。目前来看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空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也有了更多支持;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为实体经济注入了资金活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这些政策措施协同发力,有效地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多地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存量房贷利率,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稳定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提振资本市场,创新的提供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并发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这些举措有助于活跃资本市场,提高市场的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方面,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家、省、市、县四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进一步健全,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量持续增长。这些政策措施旨在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市场人气逐渐旺盛,股市、楼市活跃度明显提升,经营主体的预期得到改善,全社会的信心不断增强。
10 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 3.9%,连续 8 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 1.98 万亿元,环比增长近 150%。据商务大数据监测,11 月上旬,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通信器材、服装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 45%、28% 和 6%,部分老字号产品销售额翻番。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政策组合效应正在有效释放,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增强。
四、信心满怀: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
尽管前进道路上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如国际环境的复杂严峻、个别国家的遏制打压、国内消费和投资面临的压力等,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市场需求,这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新兴消费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中国经济的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将不断提升经济的质量和竞争力。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拓展全球市场空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在一些关键领域已经具备了领先优势,如 5G 通信、高铁、新能源等。这些优势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更大的发展。
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心,把握好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的关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打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提振消费、扩大需求,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升级,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深入推进重点改革任务,稳住楼市、股市两个 “风向标”,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应对。
中国经济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展现出了稳健前行的态势,既有稳定的增速作为支撑,又有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更有政策的有力保障和全社会的坚定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