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器(china),曾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多样的器型和千变万化的颜色向世界展示着多彩的中国文化。颜色釉瓷器则宛如一颗隐匿于时光的明珠,于历史的斑斓深处散发着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润光辉。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古代艺术系列”原创展览——《绝美中国色——瓷器上的釉色》于2024年12月1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二正式对观众开放,展期至2025年5月23日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绝美中国色——瓷器上的釉色》展览精选了200多件馆藏颜色釉瓷器,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42件,三级文物37件,景德镇窑孔雀绿釉兰花纹觚、清康熙景德镇窑黄釉盖罐、清雍正景德镇窑白釉刻菊花纹瓶等超过半数珍贵文物均为首次展出,部分重点文物将分时段对观众展出。

日夜更替,从晦到明,光影之间,古人萌发了最初的色彩观,黑白始分。

天地玄黄,步入农耕社会的古人对于厚德载物的土地充满了爱敬,土为黄色,以黄为中。

雨过天青,青山绿水,古人偏爱于大自然中那抹生机勃勃的青色。

赤日炎炎,如火烈烈,赤色在古人眼中既有高高在上的尊荣,又有着赤心未改的至诚。

白、黑、黄、青、赤,历经千年,五色变化,形成了纷繁灿烂的中国传统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以传统“五色”色系归类,以颜色釉瓷的发展为脉络,从第一至第六部分依次展示青釉瓷、黑釉瓷、白釉瓷、黄釉瓷、红釉瓷、窑变瓷等每一种釉色所呈现的独特韵味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及颜色釉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七部分“何以五色”,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科学知识解释瓷器怎样拥有多彩的釉色;第八部分“瓷器色彩墙”,则展示了我馆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开展的馆校合作研究成果,用现代色彩学的方式来解析瓷器上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创方面,从展览展品、釉色等方面提取灵感,开发了十余种、80多款文创产品,包括粤博首款陶瓷盲盒、瓷器与馆藏书画巧妙结合的冰箱贴、手工石湾陶釉彩咖啡杯,让观众能将瓷器上的绝美中国色带回家。

本次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学术讲座和教育活动,并推出多款纪念章,欢迎广大观众积极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瓷器的绚烂世界里,颜色釉瓷器宛如一位位遗世独立的佳人,不饰雕琢,却以纯粹的色彩和简约的造型,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让我们通过展览中这一件件釉彩流光的瓷器,找寻中国传统色的踪迹,欣赏古人高雅的色彩审美,品读古人对色彩的情感,感悟传统色彩蕴含的中华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展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窑青釉葵口碗

唐(618—907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越窑曾生产高品质青瓷进贡朝廷,被称作“秘色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衣物帐碑》中有“瓷秘色”的记载,并出土对应的越窑秘色瓷。

目前,学界对“秘色瓷”的含义仍存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指越窑精品青瓷,在密闭空间烧制,实为“密室瓷”;也有些学者认为是各种进贡瓷器的统一代称,越窑青瓷为进贡的瓷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莲纹凤纹尊

元(1271—1368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以烧制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著称,将青瓷的釉色美发挥到极致。宋、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窑霁蓝釉描金牛纹双系罐

明(1488—1505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罐外壁通体施霁蓝釉,釉上描金彩装饰,金彩大部分已脱落。依稀可见口沿边、肩部、腹下和近足处各画双弦纹,腹部绘两头牛,双系的轮廓线亦描以金彩。此罐为明代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皇家祭祀用器,弘治朝有同样金彩牛纹的黄釉双系罐。据《明会典》载“圜丘(天坛)青色”,此罐可能是天坛所用的祭器。

霁蓝釉,是一种以钴为主要着色元素的高温釉,幽蓝沉静,光亮润泽,犹如蓝宝石一般。元代景德镇窑创烧,又称“积蓝釉”“宝石蓝釉”等,常见宫廷祭器,因此亦被称为“祭蓝釉”瓷。霁蓝釉瓷还会采用刻花、印花、金彩等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窑“大清康熙年制”款天蓝釉青花云龙纹长颈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

天蓝釉,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淡雅,釉面匀净莹润,因其釉色犹如晴空的浅蓝色一样美丽,故名天蓝釉。天蓝釉属于高温钴蓝釉,但钴含量较低,釉料中的铜、铁、钛等元素起调色作用。

此瓶以天蓝釉为地,深蓝青花描绘云龙纹,完美展现了同色系的层次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窑乌金釉描金龙凤纹凤尾尊

清·康熙(1662—1722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乌金,黑得深邃纯净,玄光莹然,高雅华贵。乌金釉瓷的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镇附近所产的含铁量高的乌金土。乌金釉同一般黑釉的区别为,除铁成分外,还含有锰、钴等元素。其成熟并兴盛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有些乌金釉瓷上饰以描金等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化窑白釉观音像

清(1644—1911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德化窑,宋至清代都烧造白瓷。宋元时期主要烧造青白瓷。明清时期烧造的白瓷,釉色油润,白如凝脂,阳光映照之下,隐现粉红或乳白色,被誉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

德化窑善塑神佛像,其中尤以观音像久负盛名,仪态典雅,慈祥端庄。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描述:“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窑“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云龙纹菊瓣盘

清·康熙(1662—1722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盘呈菊瓣形,敞口,浅腹,圈足。盘心锥拱云龙纹,并暗刻有篆书“万寿齐天”。菊花自古寓意高洁长寿。此盘满施黄釉,犹如一朵盛放的菊花,且刻有“万寿齐天”的祝词,可谓匠心独运。

娇黄,一个“娇”字,生动地道出了黄色的俏丽。明、清两代,黄釉瓷大多是将釉浆浇在经高温烧成的瓷胎上,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故称“浇黄釉瓷”。“浇”与“娇”同音,且更能体现黄釉的娇嫩莹润。弘治时期的黄釉瓷,釉色鲜嫩匀净,堪称真正的“娇黄”。弘治娇黄釉瓷后代皆有效仿,根据釉色深浅还细分成姜黄、蜜蜡黄、鱼子黄、鸡油黄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窑“大清雍正年制”款淡黄釉小碗

清·雍正(1723—1735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淡黄釉瓷器,其色浅黄,正如柠檬一样,采用从西洋引进的“锑黄”。清代文献中称之“西洋黄”“洋黄”。淡黄釉瓷创烧于雍正时期,以锑为着色元素,低温烧制而成,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自此,黄釉瓷焕发了新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窑郎窑红釉观音尊

清·康熙(1662—1722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郎窑红釉瓷,是清康熙时期郎廷极督理景德镇陶务时创烧的红釉瓷,本为仿烧明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其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中烧成,釉汁厚且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正如红宝石一样艳丽璀璨。清代康熙朝之后皆有仿烧郎窑红釉瓷。

郎窑红釉瓷,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但流釉不过底足。所以郎窑红釉瓷常见口沿露出白胎,俗称“灯草边”;而底部釉汁流垂凝聚色近黑红,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窑“大清雍正年制”款胭脂红釉罐

清·雍正(1723—1735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胭脂红釉,其着色剂为金,低温烧成,釉色呈浅粉、胭脂粉色、蔷薇色。胭脂红最初见于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上。胭脂红釉瓷盛行于清雍正、乾隆两朝。除胭脂红釉瓷外,粉彩、广彩等瓷器上亦采用胭脂红装饰,为瓷器增添了娇柔妩媚的韵味。

此罐其胎骨采用上等薄胎白瓷,映现出胭脂红釉极其美丽的淡粉红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钧窑玫瑰紫斑连座双耳瓶

元(1271—1368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窑变釉瓷,釉色变幻莫测,是窑火冶化出的神奇色彩。自宋代钧窑起,窑变釉瓷,延烧至今。窑变釉,因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微量的钛、钴、锰、铁等元素,入火高温下釉料流淌,形成红、紫、蓝等多色变化的釉色。清代景德镇仿烧钧窑瓷,创烧出炉钧釉等窑变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