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
写女硕士那篇文,不到24小时就被删了。
其实,文章写好后,我就有种预感:
“搞不好这篇文会被删。”
为此,放留言的时候,我很谨慎,后台三四百条留言,我只让小助理放了30多条。
目的是保命,结果命还是没有保住。
写公众号7年,哪类文字写的谨小慎微也会被删,哪类文字写得浪花四溅也不会删,作者内心都是了然的。
明明了然,碰见不公不平的事儿,还是忍不住写,可能是内心还有某种热乎乎的东西,没有死去,一直在涌动。
这热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其实很难具体表达。
抛却“呐喊”“良知”“热忱”这些宏大而高远的词汇。
那热乎乎的东西,更像是夜间一个人走在山路上,发现四周暗影晃动,内心难免惊恐慌乱,这时他忽然听到不远处有人拎着橘灯向他走来,边走还边唱着山歌,他就不怕了。
对,这热乎乎的东西,大概就是我一直想当那个拎着橘灯唱山歌的人,一直想给关注我的朋友带去“别怕,我正向你走来”的陪同感。
为了这该死的陪同感,我这个月被删了4篇文章。
要记住这个教训吗?
或许,是的。
毕竟,在很早的时候,我就给自己总结过一套“保命方案”。
内容包括且不限于——
比如写男欢女爱,只要不是重大的官场性丑闻,只要不写少儿不宜的部分,怎么写都不会被删文。
比如写人性的恶,只写某个具体案件具体坏人的恶,不把矛盾扩大化深入化,怎么写也不会被删。
再比如写家庭关系,哪怕你的观点很封建、很对立、很偏激,但只要局限于家庭内部,不扩大到系统层面,也不会被删。
简而言之:
只要你的思维和笔力始终局限于某个安全区域,只要你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个安全区域,你的文是可以活下去的。
我的问题在于,总是多想——总往深处想,总往远处想,总往大处想。
想着想着,笔力和文字就突破了安全区,就变得危险了。
我深知这一点,又常常很难自控。
如果你常看网文,如果你是个细心的观察家,如果你对文字有一定理解力,你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
某个爱追热点的博主,突然某天摇身一变,变成了只在小情小爱里打转转的心灵导师。
不要怪他(她),她(他)不变,会很危险。
还有一些针砭时弊的博主,渐渐只停留在极其局限的泛泛而谈里,只能把问题对准某个普通人,而对其他问题讳莫如深,也不要怪他。
他不是不会深度思考,而是他笔尖前进一毫米,危险就增加1000倍。
还有一些原本爱打抱不平的作者,突然转头去写历史写科幻写言情去了。
也不要怪他,他不是在逃避,而是在夹缝中求生。
危险,是个人人都避之不及的处境。
没有谁想天天生活在忐忑不安中。
为追求安全,越来越多的写作渐渐学会了明哲保身,也渐渐懂得了避重就轻。
但,不写一切会好起来吗?
就个人而言,我素来的信仰是:
书写和阅读,其实是从个体到集体的一种疗愈手段。
有人关注,有人发声,有人改变,有人补救,有人重生,有人看见希望,有人得到安放,有人走向前方……
大家都在某种情绪出口和思辨修正中,得到某种认同和希冀,一切才会慢慢好起来。
毕竟,荣格老爷子早就说了: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被暂时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迅猛更可怕的方式呈现。”
为避免更严重的痛苦,我们需要表达当下真实的感受,也理应关注近处的人们和遥远的哭声。
所以,几篇文章被删,我不会气馁的。
我还会写下去。
我相信,那些曾短暂表达过的情绪,也得到了安放;那些曾认真写出的文字,已有人看到;那些一起赶路的朋友,都一直还在。
这,就很好啊。
毕竟,我的心愿,不是我的文章永存,而是女硕士的悲剧不再上演。
毕竟,我的企盼是,有天 你走在夜间的山路上,我从不远处向你走来,我们一起拎着橘灯,唱着山歌,携手向前。
所以,亲爱的:
请继续保持你内心的光。
它们,会成为温暖我稿纸的灯。
周三安好。
感谢你读到最后。
娜姐福利
点击领取
妈妈们都是成套回购
校服神器桑蚕丝+山羊绒 三层加厚
轻盈又保暖,好洗又好干低至49元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说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