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与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延续非遗的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终身教育学院开辟了“天工·研艺学堂”项目,通过引导青年人参与学习非遗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非遗的价值:从“作品”到“时间”
谈及非遗,“天工·研艺学堂”项目负责人指出,当下许多人对非遗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大家觉得非遗都是作品级的东西,博物馆里的陈列,或者是文化馆里的展示品,很难联想到它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非遗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背后的时间与匠心,“我们有一句话:有些人把生命中的一段时间物化成礼物送给你。”随着年轻人在“天工·研艺学堂”中体会到非遗技艺所耗费的时间和心力,这种为技艺而非单个产品付费的全新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为了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天工·研艺学堂”团队也在尝试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在今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他们推出了一套结合非遗元素的创意盲盒。这套作品以舞龙等非遗元素为核心,结合了“进宝”熊猫形象和五孔纽扣的图案设计,为了贴合进博会的国际化气质,还在五孔纽扣图案及熊猫的形象中融入了星座元素。单件的盲盒产品不仅可以作为摆件使用,还可以通过磁力部件的拆分、组合,实现冰箱贴、相片夹、胸针装饰等多种功能,不仅保留了非遗的文化内核,也赋予其更多实用性与互动性。
用“非遗小会”链接更多非遗“同路人”
随着学堂的课程发展和学员反馈,“天工·研艺学堂”团队意识到,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拓宽学堂在校园外的视野与做好技艺传承同样重要。该团队负责人介绍道:“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我们陆续举办了一系列公益的‘非遗小会’,每次都控制在10人以内。”这种“小而精”的沙龙形式,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度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分享自身背景、表达兴趣,并探讨非遗与现代设计、创业机会的结合点。
举办“非遗小会”的初衷是结识更多同行,但后来却吸引了更多“半同行”与年轻爱好者参与。一些自由职业者、插画师和设计师,在AI技术崛起的时代感到焦虑,反而通过接触非遗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一些国际品牌的会员服务负责人也来参与,他们希望通过非遗为高端会员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服务和产品。这种更加“轻盈”的小型沙龙为“天工·研艺学堂”的推广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他们计划将“非遗小会”推广至全国各地,让更多人通过这种形式了解非遗、加入非遗。
未来愿景: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谈到非遗技艺的推广,学习与传承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手工艺的学习不仅能培养专注力、想象力和耐力,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非遗学习则更多一层独特的疗愈意义。“许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感到迷茫,而非遗技艺能给他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舒缓。”该团队负责人说道。
今年“天工·研艺学堂”已经完成了包括掐丝珐琅、盘扣、花丝镶嵌、海派瓷刻、漆艺等非遗技艺在内的10多门课程,辐射人群超2000人。该团队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明年“天工·研艺学堂”计划开启“长期”课程,通过成体系的、专业化的非遗课程,让爱好者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希望通过“天工·研艺学堂”和“非遗小会”,构建一个更开放、更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非遗平台,让非遗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记者:沈艺飞
图片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终身教育学院提供
编辑:邱彩红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