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先帝功绩,二看后人德行。
一
庙号是一个帝王的盖棺定论,要尽可能客观的体现这个帝王的功绩。
庙号会遵从一定的规则:开创为祖,守成为宗;祖有功,宗有德。
一般王朝的开创之君都是祖,后继之君都是宗。
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与西汉末帝汉平帝关系很远,他不是以汉平帝之子身份登基,而是完全靠宗室身份自主创业起家。
在刘秀和汉平帝之间隔了一个王莽的新朝,刘秀属于大汉朝的第二次创业。
确切的说,汉朝是在亡国之后,由宗室子弟刘秀再度复国。
所以对刘秀的评价是“举天下以再受命复汉祚”,老刘家属于第二次受命于天。
刘秀二次创业的功绩等同于老祖宗刘邦第一次创业。
刘秀造反之前的身份是个农夫,已经接近帝国最底层,二次创业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再续汉祚,这种大功劳值得让他称祖。
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以及一众朝臣都没有异议给刘秀称祖,反而觉得至允至当。
后世之人也没有人质疑刘秀称祖的合理性。
二
反观司马睿和赵构,他们和刘秀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西晋在五胡乱华之后实际上已经亡国,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建邺重新建立晋朝,从时间上来看,东西两晋时间没有断档,两者只是统治区域的不同。
西晋统治了整个华夏,而东晋只是偏居南方,丧失了北方全部领土。
司马睿虽然延续了晋朝的国祚,但只能算是个偏安之君,而且他这个偏安之君并没有多大的实权,王导王敦兄弟一文一武掌控了东晋朝堂,司马睿甚至一度被王敦软禁,形同傀儡,时人都称“王与马,共天下” 。
就司马睿这么个偏安之君,一没有复国大功,二没有至高皇权,根本没法称祖,只能称宗。
司马睿的儿子司马绍继位后,虽然平定了王敦之乱,但仍旧重用王导。司马绍不昏庸,不会给他父亲上美谥,因为实在没啥可美的。王导更不会给司马睿脸上贴金,给司马睿上庙号中宗,算是中规中矩。
赵构和司马睿的情况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宋高宗没有丧失权力,不像司马睿,是个傀儡。
金朝南下攻入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正式灭亡。侥幸从金军手中逃走的赵构,逃到了河南商丘,在北宋遗臣的拥戴下继位称帝,大宋国祚好歹延续了下来。
赵构登基后,一路南逃,先到建康,最后逃到杭州,终于凭借淮河天险和韩世忠、岳飞等人,和金军完成了南北对立。
赵构内心软弱,一心想做一个安逸的帝王,对偏安杭州心满意足。他任命秦桧为相,并且诛杀了坚持北伐的岳飞,向金朝称臣纳贡。
就这么一个帝王,一无功二无德,根本没资格称祖。
宋孝宗继位后,和朝臣们商议赵构的庙号,大臣们首先例行公事的夸赞了一番宋高宗“中兴大业”、“功德盛大”,但不应当比照汉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世祖,还扯了一顿“子为祖父为宗,有失昭穆之序”,最后定了高宗的庙号。其实这都是场面话,本质上还是高宗太菜。
倒是翰林学士洪迈主张给宋高宗上世祖庙号,但被其他朝臣集体否决了。
宋孝宗也觉得养父不配称祖,自然同意了高宗这个庙号。
三
总之,刘秀称祖是因为功高盖世,再复汉祚,堪比太祖刘邦,称祖名正言顺且毫无争议。
而司马睿和赵构,两人都是偏安之君,一个无权一个无德,根本配不上祖的庙号,再加上司马睿和赵构的继承人都智商在线,不会乱给父皇贴金,自然也就没有上祖的庙号。
宋以后元明清三代,元朝有两个祖,太祖是成吉思汗,世祖是忽必烈。忽必烈征服中原,一统华夏,有开疆拓土之功,称世祖至允至当。
明朝也有两个祖,太祖是朱元璋,成祖是朱棣。朱棣的成祖是炼丹达人嘉靖追封的,是为了抬父亲进太庙,有私心,朱棣本人对这个庙号非常不认可,曾托梦要打死嘉靖。
清朝更奇葩,有三个祖。太祖是努尔哈赤,世祖是福临,圣祖是康熙。福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有开疆拓土功,称祖没毛病。圣祖康熙虽然有开疆拓土之功,但称祖争议很大。后面乾隆也想称祖,不过嘉庆没鸟他,直接上个高宗,让乾隆的棺材板直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