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太监这一特殊群体虽然身处深宫,却往往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或智谋过人,或权倾朝野,甚至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以下是中国古代最牛的十大太监排名,第一名更是堪称所有太监的偶像。
第十名:刘瑾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6069eabaj00sobnij0158d000xc00jsp.jpg)
刘瑾(1451年—1510年),陕西兴平人,原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改姓刘。
他在弘治年间犯罪后被赦免,随后侍奉太子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刘瑾被任命执掌钟鼓司。
刘瑾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最终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
掌权后,刘瑾专擅朝政,作威作福,被称为“立皇帝”,而明武宗被称为“坐皇帝”。
在刘瑾当权期间,他不仅收受贿赂,还公然卖官鬻爵。同时,他还设立了内行厂这一特务组织,用来监视其他太监主管的东厂和西厂,甚至包括锦衣卫,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权势。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2ebdae2cj00sobnil0011d000hs00a0p.jpg)
此外,刘瑾还对异己大臣进行了残酷打压,他使用罚米、廷杖等手段迫害大臣,甚至制造冤狱。
他通过将自己的党羽安排进政权机关,一度控制了控制内阁和六部,使得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都不得不讨好他。
正德五年(1510年),由于同为“八虎”之一的太监张永向明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武宗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
随后,官差在刘瑾家中查出大量金银和违禁物品,包括伪玺、玉带等,扇子中也发现了匕首。武宗因此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最终判决刘瑾凌迟处死。
刘瑾被处刑时,一共被剐了3357刀,行刑过程整整持续了三天。
第九名:张让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ab38cae8j00sobnin000nd000hs00cbp.jpg)
张让(?—189年9月24日),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他少年时净身入宫,在汉桓帝时期担任小黄门,凭借察言观色的能力,深得汉桓帝的赏识。
在汉灵帝时期,张让与赵忠一起升为中常侍,并被封为列侯。他与曹节、王甫等人内外勾结,形成了强大的宦官集团。张让有监奴主管家务,勾结权贵,收受贿赂,威名很大。汉灵帝对他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这使得张让在朝中权势滔天。
张让在职期间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光和元年(178年),张让和赵忠怂恿灵帝卖官鬻爵,在西园明码标价,公开收钱出卖官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7a9d8476j00sobnio000id000ci009ep.jpg)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张均直言上书汉灵帝,指出黄巾起义之所以爆发,起因就是因为张让为首的十常侍长期作恶多端,引得百姓苦不堪言。张钧上书的目的是想让汉灵帝除掉张让,铲除十常侍,以此来平息民愤,但汉灵帝并未听从。
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事泄后,张让和其他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最终投水自尽。
第八名:童贯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1e683448j00sobnip005od0017v00zkp.jpg)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人,净身进宫时已近二十岁。他的外貌与其他太监不同,下巴有胡须,身材魁梧,看上去并不像太监。
童贯入宫后,拜在同乡、前辈宦官李宪门下。李宪是宋神宗时的著名宦官,曾在西北边境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军功。童贯跟随李宪出入前线,曾十次深入西北,对军事颇为熟悉。
在宋徽宗即位后,童贯被任命为西北监军,与王厚一同出征。
当大军行至湟州时,童贯收到了宋徽宗的手谕,因宫中失火,徽宗认为是不宜征战之兆,急令收兵。然而,童贯看过手谕后,若无其事地将诏令收了起来,告诉主将王厚:“陛下希望我们出兵成功。”因此,大军继续前进。
在这场战争中,童贯与王厚紧密配合,连战连捷,顺利地平息了西北叛乱,最终成功收复了河湟四州。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a9db8d28j00sobnhb001ld000za00gmp.jpg)
在收复四州的庆功大会上,童贯拿出了当初宋徽宗的手谕,传示众将观看。
大家一看之下,莫不惶恐,纷纷问童贯当初为何不尊圣意止兵?
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如果当时止兵了,以后还怎么再打?”
王厚追问:“那要是我们战败了怎么办?”
童贯回答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个人回去领罪!”
童贯的果决和勇气赢得了众将的感激和佩服。
童贯凭借这件事在西北军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从此开启了二十多年的统兵生涯,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统兵的太监。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abfa14caj00sobnhf0018d000hs009yp.jpg)
在童贯西北统兵期间,他开疆拓土三千余里,招降首领二千七百人,户口七十万,前后六战,斩首一万多级,完全收复神宗时期丧失的土地。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下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他的权势也就此达到了鼎峰。
然而,宋徽宗在次年将皇位禅让给了宋钦宗。宋钦宗对童贯并不信任,接连将其贬职。
之后,金兵南下侵送,宋钦宗御驾亲征,命童贯驻守东京。
童贯没有接受宋钦宗的命令,而是跟随着宋徽宗一起南逃,并且一路招兵买马,组成了近万人的亲军。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a537b8f3j00sobnhg004od001hk00zkp.jpg)
童贯此举彻底惹怒宋钦宗,于是宋钦宗细数他十大罪状,将其贬谪,发配英州。
之后,宋钦宗又命监察御史张澄一路追赶,令他在途中将童贯斩首。
然而张澄还没有追上童贯,宋钦宗和宋徽宗就被金人给掳走了,北宋宣告覆灭。
南宋建立后,童贯在南雄被张澄追上,并伏诛,之后他的首级被带回了京城示众。
第七名:李辅国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53dcf1dcj00sobnhj002qd000z900jap.jpg)
李辅国(704年―762年),字静忠,博陆郡(今北京市平谷区)人,是唐朝中期的权宦,也是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
李辅国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了太监,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其心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
当时,长安的老百姓不愿意跟着玄宗逃走,都希望太子可以留下来抗击叛军。李辅国遂劝说李亨留下抗敌,李亨听取他的谏言后,与玄宗分兵,北上灵武抗敌。
在抵达灵武后,李辅国又劝说李亨迅速称帝,以定民心。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7a07075bj00sobnhl001ud000z800i4p.jpg)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灵武南城门楼上称帝,改年号为至德,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李辅国随李亨返回长安,其后太上皇李隆基也返回长安。李辅国担心李隆基复位,于是一步步削减李隆基的用度,还将他的心腹高力士流放,最终将李隆基软禁于内宫。
此后,李辅国开始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他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他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宗室贵人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对于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宗室李岘多次举报给李亨,然而在李辅国的操纵下,李亨却把李岘贬出了京城。
李辅国的权势之大,甚至敢于对皇帝说:“大家(即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3121de76j00sobnhn000id000hh00bjp.jpg)
这句话表明他几乎要把皇帝架空。然而,这种嚣张的权势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
在李亨驾崩,唐代宗李豫继位后,他为了翦灭李辅国,表面尊之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却私下通联宦官程元振,以药子昂代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禁军,夺兵权,逐步将李辅国架空。
最终,李辅国被李豫派人刺杀,首级被扔到溷厕中。
第六名:高力士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3928adc2j00sobnho003md001op00zkp.jpg)
高力士(684年-762年),原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
他幼年时因家庭变故被阉割并送入宫中,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
在景龙年间,高力士被分配到临淄王李隆基府中,因其倾心侍奉而受到李隆基的重视,逐渐成为李隆基的心腹。
唐隆年间(710年),高力士辅佐李隆基平定了韦后之乱,因功被晋封为太子太保,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李隆基身边的地位。
先天二年,高力士参与诛灭了太平公主一党,为李隆基彻底巩固了皇权,从而深受器重,被拜为银青光禄大夫。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351e2884j00sobnhq000md000hs008vp.jpg)
之后,高力士的权势迅速提升,一度官至骠骑大将军。他的权力之大,使得四方奏表都先呈高力士,小事则由他主导。
然而,安史之乱的到来令高力士最终走到了权力的尽头。虽然李亨在迎回李隆基后,因其护驾有功,又对其进行了加官进爵,但是他很快遭李辅国陷害,最终被流放。
在李豫继位后,他大赦天下,高力士也得以返回。然而,他在行至半路时,得知了李隆基驾崩的消息,遂吐血身亡。
第五名:曹腾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63691814j00sobnhr000ed000dc007ip.jpg)
曹腾(生卒年不详),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腾在汉安帝时期(94年-125年)担任黄门从官,永宁元年(120年),当时汉顺帝还是皇太子,邓太后因曹腾年轻谨慎厚重,让他侍候皇太子读书,因此特别受到汉顺帝的亲爱。
延光四年(125年),汉顺帝即位后,曹腾升任小黄门,后又被提升为中常侍。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顺帝去世,其子汉冲帝继位不到半年便夭折。当时大臣们都倾向于立一位年长有德的宗室为皇帝,而外戚大将军梁冀为了继续掌权,立了八岁的刘缵为皇帝,即汉质帝。
曹腾看准机会,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为帝,指出立刘志可以长保富贵。最终,梁冀毒死汉质帝,拥立刘志为帝,即汉桓帝。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a276ed6dj00sobnhs007ed000hs00a0p.jpg)
汉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
曹腾在宫廷中供职三十多年,经历了四位皇帝,未曾有过失。他推荐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如虞放、边韶、延固、张温等。曹腾为人胸怀宽广,面对弹劾不计较,还称赞弹劾者为能干的官吏,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赞美。
曹腾死后,他的养子曹嵩承袭了他的封爵。而魏武帝曹操则是曹嵩之子。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追尊曹腾为高皇帝,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
第四名:蔡伦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856f2d60j00sobnhu003td000z600rsp.jpg)
蔡伦(约61年或63年—121年),字敬仲,桂阳郡(今湖南耒阳市)人。
蔡伦出身于一个铁匠世家,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在乡学读书,学习《周礼》、《诗经》,经纶满腹,颇有才干。
永平末年(公元75年),蔡伦因家道中落,不得不选择了净身入宫。
蔡伦在宫中先后担任过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内宦职务。他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逐渐显露才华。在汉和帝时期,蔡伦因功被封为龙亭侯。
蔡伦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改进造纸术。他在公元105年左右发明了造纸术,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廉价材料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并迅速在全国推广。蔡伦的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c60439e2j00sobnhw002jd000yq00rsp.jpg)
蔡伦入宫46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显赫。然而,建光元年(121年),由于卷入皇室内部权力斗争,蔡伦引咎自杀。
尽管他的生命以悲剧告终,但他因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而永载人类史册。
第三名:魏忠贤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1301ec3dj00sobnhy0015d000me00dwp.jpg)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原名李进忠,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
魏忠贤出身于市井无赖,父母为街头杂耍艺人或小手工业者,他好赌成性,曾因赌博负债而卖掉自己的女儿。为了躲避赌债,他自阉入宫成为太监。
入宫后,魏忠贤因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和皇长孙朱由校的奶妈客氏,逐渐获得了权力。熹宗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因其木匠才能而得宠,熹宗沉迷于木工,魏借此机会逐渐掌控朝政。
在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民间尊称为各种“义子”,各地官吏对其阿谀奉承,纷纷设立生祠。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059794bfj00sobnhz000md000hs00a0p.jpg)
1624年,魏忠贤虽遭杨涟弹劾,但未受重罚,反而借此机会对东林党人展开迫害,其中包括“六君子之狱”,对东林党的打击极为残酷,导致东林书院的毁灭和许多正直官员的罢官。
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魏忠贤的权力受到挑战,被弹劾流放凤阳,最终在流放途中畏罪自杀。
第二名:赵高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4de741e4j00sobni200jvd001c000u0p.jpg)
赵高(?—前207年),他的身世颇有争议,据记载他是赵氏宗族的远支,其父亲触犯刑律被诛,母亲被送进宫做奴婢,赵高兄弟几人都出生于隐宫,是官奴婢的私生子,世代卑贱,从小净身,在宫中做杂役,受尽歧视和虐待。
虽然出身卑微,但是赵高凭借其精明强干和通晓法律的能力,在秦宫中逐渐崭露头角,被秦始皇嬴政提拔为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出行和车马管理。
此后,他又兼任符玺事,掌握了朝廷的印信和诏书等重要文件。这些职务不仅为他提供了接近皇帝和朝廷核心的机会,也为他日后乱秦埋下了伏笔。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4c1c4442j00sobni500apd000hy00bcp.jpg)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掌握了朝政大权,还通过一系列政治清洗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公元前208年,赵高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
赵高当上丞相后,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
有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际,故意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却说:“臣献上一匹马供陛下玩赏。”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cfecc66aj00sobni7000td000hs00cbp.jpg)
胡亥虽然昏庸,但鹿和马还是能分得清。他忍不住笑道:“丞相怕是弄错了,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却板起脸,转向左右大臣问道:“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
围观的大臣们反应各异:有的因畏惧赵高的权势而保持沉默;有的惯于阿谀奉承,连忙说是马;有的则因不明赵高用意而说了实话。
胡亥见众说纷纭,心中疑惑,以为自己冲撞了神灵,才会将鹿误认为马。于是,他召来太卜算卦。太卜回答道:“陛下祭祀时未斋戒沐浴,故有此误。”
胡亥信以为真,在赵高的安排下,以斋戒为名,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
胡亥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直言“鹿”的人一一治罪。
然而,由于赵高把持朝政,导致秦朝的苛政杂税越来越多,最终激起了各方起义,秦王朝摇摇欲坠。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f22e9481j00sobni8003od001hc00u0p.jpg)
秦二世三年,项羽在巨鹿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在秦军大败后,胡亥责问赵高怎么会落到如今的地步,赵高害怕胡亥降罪,于是设计逼宫,逼迫胡亥自杀。
在将胡亥逼死后,赵高拿过玉玺,仰仗着自己赵国宗族的血统打算登基为帝,但是文武百官全部低头不从,他只好另立子婴为帝。
但是,由于当时秦朝实力大减,子婴不肯接受帝位,只愿接受王位。
五天后,子婴在登位大典上,突然称病不出。赵高没办法,只好亲自去请,但是他刚到就被子婴命人一刀斩杀。
赵高死后,子婴历数其罪状,并将其夷灭三族。
第一名:郑和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88c8923dj00sobnia0048d000z800jtp.jpg)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名马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郑和出生于一个回族家庭,其父母皆为著名的穆斯林商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时,年仅十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并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役中,郑和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赐其郑姓,以纪念其战功,从此改称为“郑和”。
由于朱棣的执政时期,明朝的国力极其强盛,对外贸易频繁,而且造船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朱棣为了宣扬国威、发展海上贸易,同时寻找下路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决定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1d00415aj00sobnic001yd000u000eqp.jpg)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由宝船36艘、战船180艘、坐船300艘、马船700艘、粮船240艘组成的庞大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出发,正式出使西洋。
此后,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期间,他的船队在南海、东海、印度洋等地域内开展了广泛的活动,探明了当时中国的海疆范围,加强了中国对这些领土的控制和统一管理,为如今的我国领海奠定了基础。
同时,郑和船队还将中华文明的种子沿途播撒,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并带入了先进文化,客观上巩固了明朝对诸多藩属国的宗主地位。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6e1db850j00sobnie003qd000ur00lxp.jpg)
更重要的是,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和平交往航海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航海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郑和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精神,在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维持了海道清宁、人民安业,仅有三次战事发生,没有占据海外国家一寸土地。
除此之外,郑和下西洋还为人类打破了相对分散和隔绝的状态,迈出了从陆上向海上转折的重要一步。
这一航海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为后来的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海军的远航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包括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仪器、海上作战策略等方面,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航海事业,也为世界航海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211/9f885609j00sobnif0027d000za00cyp.jpg)
郑和下西洋的航路之远、之繁复,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航海活动、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之后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郑和被明宣宗朱瞻基赐葬于南京牛首山。
郑和因其在航海和外交事业上的卓越成就,而被誉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永载人类史册。
结语
上述的十大太监在中国历史上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影响力和权势甚至超越了许多官员和贵族,而第一名郑和,更是以其极高的航海成就和影响力,堪称所有太监的偶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