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

关注,不错过独家好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希锐

发布 | (ID:taoranji2022)

1911年底的一天,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内,某班正在上一堂修身课。

代课老师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向全班同学提了一个问题:

大家是为什么读书啊?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时间,班上安安静静,无人作答。

于是,校长走下讲台,开始随机点名。

第一位同学说: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第二位同学说:

“为明礼而读书。”

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没什么错,但答案都太常规,没什么亮点。

到了第三位同学,他则一本正经地说:

“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

一时间,班里哄堂大笑。

这答案着实出乎意料,但不见亮点,只见笑点。

校长示意安静,并接着问下一位。

这位同学缓缓起身,严肃庄重地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话一出,校长不觉一震,其他同学也投来诧异和钦佩的目光。

为什么?

要知道,这还只是个小学堂,能作出如此不凡回答的人,竟是一个13岁的小小少年。

这个少年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敬爱的总理:

周恩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1913年,周恩来15岁了。

这一年,离他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惊世之语,已经过去了近两年。

同年,他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在这里求学的3年,他不仅努力学习,博览群书,还热切关注时事,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

可以说,这些经历对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告别之际,他曾给朋友写下一段话: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当中华在全世界飞腾之日,希望我们能再度相会。”

小学毕业后,周恩来开始考虑自己上中学的事。那会儿他住在四伯父周贻赓家中,恰好伯父工作变动,他便随着伯父一家离开沈阳,来到了天津。

一开始,他本是打算上北京的清华学堂的。这所学校本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名气很大,但名气大往往也意味着门槛高。

因为涉及到留学,清华学堂对学生的英语有很严格的要求,加上名额的限制,周恩来遗憾未能考取。

来到天津,周恩来把目标调整为了在这里开办的南开中学。

鉴于之前英语能力较为薄弱,他进入了一所补习学校学习。经过3个月的紧张备考,终于被南开中学录取。

一开始,周恩来的学费由伯父供给,但伯父只是一位小职员,每个月的收入微薄,除了给周恩来交学费,还要养家糊口,所以学费并不总能按时缴纳。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周恩来没有抱怨。他深知在南开学习的不易,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持自律,他给自己规定了5个“不虚度”:

读书不虚度;
学业不虚度;
习师不虚度;
交友不虚度;
光阴不虚度。

他不仅说到,更是做到。

在南开,周恩来每天早上按时起床,跑步、做操,保持在小学时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在学业上,周恩来多科成绩优异,其中以国文和数学尤为突出,考试名列前茅;

他还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参与比赛多次获奖,并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对周恩来这样介绍道:

“善演讲,能文章,工行书。

曾代表本班与学校辩论,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习字比赛,复到其名,长于数学,往往于教授外自出新法,捷算赛速,两列前茅。”

学霸,妥妥的学霸。

更让人惊讶的,周恩来不仅是个学霸,还多才多艺,完全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南开,周恩来积极参与新剧的演出,并常扮演女角色,赢得观众一致好评。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制作布景等幕后工作,堪称多面手。

一段赞誉这样写道:

“于新剧尤其特长,牺牲色相,粉墨登场,倾倒全场。

原是凡津人士之曾观南开新剧者,无不耳君之名,而其于新剧团编作布景,无不赞助之功。”

和小学时期一样,在南开的4年,周恩来依旧没有虚度,他品学兼优、才华出众,深得校长张伯苓的赏识,二人在一起无所不谈,周恩来从他身上学到不少,获益匪浅。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毕业,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他的中学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除了生活上稍显窘迫外,周恩来的中学时代,过得是异常的丰富多彩。

在旁人看来,这样优秀的青年前途一片大好,人生赢家,将来定会飞黄腾达,但殊不知,从南开毕业后,周恩来却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迷茫之中。

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是:

没钱。

02

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周恩来虽然很优秀,但因为家境窘迫,从南开毕业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少同学去欧美留学。

他当然也想出去看看,但学费真的是太贵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他还是决定去留学,不过不是欧美,而是日本。

之所以选择日本,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比中国诸多方面要先进,他想好好了解,思考救国之道;另一方面,更为直接的,就是留学日本可能享受政府公费待遇,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起程前,周恩来以诗言志,这首诗流传很广: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写得热血沸腾,但周恩来不会想到,自己在日本,将会经历一段颇为压抑的留学时光。

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日语。

到日本东京后,周恩来进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文,准备来年报考日本的两所名牌大学。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考取其中任何一所,就能拿到民国政府给的补助。

和之前在学校一样,周恩来依旧自律自强、认真努力。生活上窘迫一点这他能忍,但对于日语的学习,却愈发看不到希望。

不少学过日语的朋友可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日语初期似乎很简单,但越学越难,因为会涉及到多变的语法和复杂的语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谈到日本留学时光,他曾说:

“尽管我有机会到过日本,我根本什么东西都没学。

日本语言给我造成了很多麻烦。我通过阅读报纸和对中国文字的理解来自学日语,但最后我却没能掌握它。

我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但我的口语却非常差,甚至现在我仍不懂日语。”

也许,周恩来并没有形成学习日语的有效方法,又缺乏相应的指导,加上当时自己的三叔父去世,让他陷入一种极度的苦闷中。

他开始借酒浇愁、焚香诵经,一种虚无感涌遍全身。

虽然糟心事一茬接一茬,但生活还得继续。

周恩来终于还是振作起来。

尽管他的思想还处于波动之中,尽管他在日本过得处处不如意,但或许在某个时刻,他会想起自己13岁时在课堂上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那是他挥之不去的奋斗初心和底色。

1918年新年后,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来日本求学),第一件事情就是炼得铁石心肠,钢硬志气,不为利起,不为势屈。”

他开始继续努力学习日语,同时又在考察日本社会,并开始接触到国外的各种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他开始阅读从国内带来的《新青年》,并开始关注到马列主义。

大学考试终于还是要来临了,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因为日语成绩不理想,周恩来落榜了。

对此,周恩来似乎也早有心理准备,他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订了如下计划:

每天读书13个半小时,做其他事3个半小时,睡眠7个小时。

这计划订的是如此严格,好在,睡眠时间相对还比较足够,各方面时间分配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备考实际。可见周恩来对时间管理,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没过多久,周恩来又参加了另一所日本大学的招生考试,他依旧落榜了,主要还是因为日语不行。

连着两次落榜,心情不好是必然的,周恩来决定回国休息一阵子,散散心。

回国的那段时间,日本发生了著名的“米骚动”事件,这让周恩来开始认识到工农的力量,并对马列主义学说兴趣渐浓,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俄国十月革命,开始思考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开始思考中国将往何处去。

回到日本后,他开始大量阅读马列主义相关书籍、杂志,并在日记中写道:

“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

1919年3月,南开拟开办大学部的消息传到东京。经过慎重考虑,周恩来决定重回南开学习,寻求革命真理。

回国前,他游览了京都名胜岚山,并写道: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回国后,周恩来成为南开大学第一期学生。

1919年11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起枪杀爱国学生的惨案,全国多地学生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抗议。

天津的抗议游行,由周恩来组织,奔赴公署请愿。但结果被捕,身陷囹圄。

后经多方营救,周恩来等人被成功释放,但他也因此失去了南开大学的学籍。

好不容易进入了大学,现在读不成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周恩来是幸运的,他赢得了一次留学的机会,这一次,是奔赴欧洲。

机会当然不是凭空降临的。南开学校的创办人严修一直很欣赏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宰相之才”,他与张伯苓设立了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出国深造。

1920年11月7日,一艘万吨巨轮驶离上海,开往法国。22岁的周恩来,与同行的近200人,就住在最底层的统舱里,开启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

谈到这次赴法留学,周恩来曾说:

“主要意旨,惟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赴法勤工俭学这件事的意义十分深远。

1919年到1920年,1600多名中国学生来到法国,不少人成为日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除了周恩来,还有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立三等。

在法国,不少勤工俭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在工厂打工,而周恩来的情况稍显不同。他主要靠奖学金和稿费生活。

那段时间,他不再总为生活费发愁,而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察欧洲各国的社会情况和工人、学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发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并不是像他之前在国内想象的那般现代化。

或者说,之前对于欧洲的种种了解,更多仅限于书本和道听途说。

在经历了几次尖锐复杂的斗争和“现实毒打”后,不少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发现:

即便是号称自由、强调人权的法兰西,也会用武力镇压学生,甚至还有更多见不得人的无耻举动。

这让他们开始深刻而清醒地意识到:

所谓实现理想信念,如果不对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那么,个人的奋斗,对于理想的追寻,也都只是沧海一粟,掀不起什么风浪,甚至显得虚幻而可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即便如此,学生们依旧相信:

理想终会实现,应当英勇斗争。

1922年6月3日,巴黎西郊,布伦森林的一个广场上,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

除了周恩来,在场的还有赵世炎、李维汉、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等旅欧共产主义者,其中有不少在后来的国内白色恐怖中被不幸杀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周恩来这样说道: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自从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这项光明伟大而又充满曲折的事业,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从未动摇过。

1924年,周恩来在欧洲已经度过了近4年的时光。这段岁月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段履历、一段经历,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一次难得的历练过程。

这一年,周恩来26岁。

在人生的选择道路上,周恩来经过了多次的尝试、调整,最终选择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早早就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是极了不起的。从此,奋斗有了明确的方向,努力有了连续的价值。

当年7月31日,周恩来告别法国,告别欧洲,踏上归途。

他将投入到波谲云诡又波澜壮阔的中国大革命洪流之中,开启新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回顾周总理年轻时的种种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家境窘迫,但他从小就有大志,人穷志不穷,并不因此而消沉堕落,而是积极乐观地去面对。

现如今,不少年轻人面临着高考填志愿、大学选专业、考研还是考公、找什么样的工作等问题,其实,这都是在进行人生选择。

和现代人相比,周恩来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互联网,资讯也不发达,在人生选择上、在职业规划上,能够提供的决策依据,其实是很有限的,但他却能做的很好,这是怎么做到的?

结合他青年时期的经历,我觉得有3点很重要。

01自律自强,努力学习

小学的时候,周恩来就是一个十分自律自强的人。到了南开,他保持在小学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坚持早起、跑步,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合理支配自己不多的生活费,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学习上,他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结识志趣相投的人……

这些切实提升了他多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识、人脉基础。可以说,他日后的种种人生选择,跟这些基础是离不开的。

要知道,面对人生选择,其实我们都会遇到机会,只不过有些人因为基础不牢、能力不够,机会就白白浪费掉了。

正所谓:

“人不行,别怪路不平”。

02敢于尝试,反思调整

周恩来还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

在南开,他参与新剧,突破传统,扮演女性角色;

去日本,虽囊中羞涩,被日语困扰,但依旧参与大学入学考试,即使铩羽而归;

到法国,积极考察欧洲社会情况,并与种种不公进行斗争,就算面临牢狱之灾也无所畏惧。

可以说,周恩来虽然待人温文尔雅,但他的骨子里,却有一股反抗精神。

他不囿于传统,敢于尝试,不怕犯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调整完善,使得自身得以更好的塑造、方向更加的清晰、努力更加的坚定。

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一味地追求躺平,甚至摆烂,其实是不可取的。

诚然,压力确实很大,产生逃避的心理是正常的。但在我看来,短期的逃避可以缓解焦虑,但时间长了可不行,有毒。

我们终究得面对现实。

抱怨是没有意义的,趁着年轻,多尝试,别怕犯错,别怕丢面子,这才更有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找准方向,坚持到底

打好基础,尝试调整后,接下来,就是要找准方向,坚持到底了。

经过多年的求学、考察、实践,周恩来最终把目标聚焦在马克思主义,并为此奋斗了终身。

这里的坚持到底,倒不是说确立目标后,坚持的过程是一成不变的,事实并非如此。

在真实的奋斗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种种曲折反复。只要大的方向不变,坚持的形式其实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进行灵活的调整,也即:

保持原则性的前提下,保持机动性。

这一点周恩来做得很好。

在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当一个领头人,而是一个辅佐者。于是渐渐把领导权交给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手中。

比如遵义会议中,他作了深刻的检讨,并促使毛泽东进入了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层,获得实权,使得中央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创造了四渡赤水这一军事史上的奇迹。

在他看来,核心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争权夺利。只要大的方向不变,原则性的东西不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变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于我们现代的年轻人也是很有启发的。

有些朋友总是死守着一个理不变,总是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忽视自身的局限性,结果就是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被撞得头破血流、怀疑人生。

事实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不擅长的,不要逞能,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充分发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有可能真正达成目标。

以上,就是我从周恩来年轻时奋斗经历中,所得到的一些关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章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

最后,以周总理的一句话作结吧。

这句话,算是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一个精要总结,也是对我辈青年的一个勉励: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共勉。

你好,这里是栩然说第二基地:

【】。

栩然和陶叔的共同创作基地。

如果认可我们的文章,请将我们郑重地推荐给你的好友。

是个纯原创号,在这个抄袭、洗稿遍地的自媒体世界,不到4%的纯原创公众号,非常难得。

内容以党史为主,文风有趣,内容扎实,既深刻,又轻松,保证让你读得过瘾。

学教员,读党史,品味红色经典,解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看“”。

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