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真实案件纪实,
旨在:破解犯罪心理,捍卫正义人间!
探查人性阴暗,杜绝犯罪发生!
温馨提示:本文为付费内容,前三分之一免费阅读。
01
1951年7月,清华大学校园内一辆黑色的轿车疾驰而过。
停在教师宿舍区2栋楼1单元门口,四个身着制服的男子冲下车,径直向楼上奔去。
"李克,我们是国安局的,你被捕了!"
两个全副武装的特工一脚踹开了李克夫妇的房门。
正在收拾行李的李克和妻子李又安瞬间呆在原地,想要销毁资料却已经来不及了。
李克夫妇被铐上了手铐,由两名国安人员押解着强行塞进了轿车。
02
从1948年至今,这对在清华大学内潜伏多年的美国间谍夫妇,终于被捕。
李克和李又安,原本只是美国情报局中默默无闻的两员。
为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渗透进高校,他们接受了这项秘密任务。凭借扎实的中文功底,他们很快打入清华,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外语教授。
他们虽然伪装得很好,但还是被著名导演英若诚发现了破绽,并盯上了他们。
英若诚1929年出生在北平名门望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16岁便考入剑桥大学。
他博学多才,精通多门外语,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深造。
作为李克夫妇的得意门生,英若诚常被邀请参加他们组织的聚会。
03
在一次醉酒后,李克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引起了英若诚的警觉。
英若诚悄悄跟踪观察发现,李克夫妇的言行举止处处透着反常。
他们频繁接触学生,宣扬美国文化,大肆渲染美国的民主和自由,
社会繁荣开放包容,极力让学生产生亲美情绪。
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抨击国内的社会制度,贫穷落后及不开放等各种问题。
经常听到李克夫妇鼓吹美国贬低中国的言论,身为宣传部干事,一向警觉的英若诚决定向组织举报。
当发现李克夫妇有意外逃时,当局果断出击,将他们一网打尽。
而这对夫妇在惊慌之下,也交代了大量同伙的名单。
04
上世纪30、40年代,正是二战的最高峰,
日本的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也深陷二战,全球经济一片萧条,
李克的经济状况也不稳定。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李克意识到从军是最佳选择。
历经辗转,他终于在海军情报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他的妻子,也就是李又安女士。
在二战结束后,他们选择了退役。
在全球百废待兴的时刻,他们决定进入大学,
去学习他们最热爱的语言中文,并在此期间,他们为自己取了新的名字。
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他们展现出了对语言的非凡天赋,成绩优秀。
机缘巧合下,两人得到了去中国留学的机会,这个机会也打开他们人生的崭新一页。
在他们即将启程前往中国之际,情报局的高层找到了李克夫妇。
李克得知他的领导要亲自过来找他,内心不禁兴奋起来。
他在情报局时常常被忽视,如今高层领导亲自登门,他自然十分欢喜。
情报局找到了李克,是因为他们听说他和他的妻子获得了前往中国留学的机会。
考虑到李克曾经在情报局工作过,美国方面认为这是潜伏在中国的最佳机会。
因此,他们安排了李克一项特殊任务,
即在中国的知名学府中寻找亲美分子,或者亲自培养亲美分子。
05
李克和李又安初到清华时,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开明的教学方式,迅速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喜爱。
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后也常邀请学生到家中做客,畅聊人生和理想。
李克夫妇真正的目的,是要在这些祖国的未来栋梁中,发展一批亲美分子。
每逢周末聚会,李克总会巧妙地将话题引向美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自由。
他以一个"局外人"的姿态,热情地赞美美式生活方式,渲染美国的富足与开放。
李又安则常以戏谑的口吻,影射新中国的"闭关锁国"和"专制统治"。
一些涉世未深的学生,很容易被他们的言论所蛊惑。
总有人对美国的"繁荣景象"表现出向往之情,甚至萌生了赴美"追寻自由"的念头。
英若诚邀请几位好友到宿舍喝茶,话题不知不觉又转到了李克夫妇身上。
"你们说,李教授他们为什么对美国那么热衷?"英若诚状似不经意地问。
"他们在美国生活过,见识过更广阔的天地。
或许是想让我们开开眼界吧。"一个学生说。
"可是,如果他们真的那么热爱美国,
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教书呢?
英若诚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06
自那以后,英若诚开始有意无意地接近李克夫妇,试图了解他们的真实目的。
他发现,李克和李又安常常单独约见一些"亲美"学生,
询问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政治倾向,并记录在一个神秘的笔记本上。
英若诚敲开了李克家的门,他谎称想向李教授请教一个学术问题,李克见英若诚是独自前来,欣然接待。
酒足饭饱之后,李克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美国的政治体制,对新中国的道路大加批判。
英若诚只是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拍了几句马屁,李克更加兴奋了。
他突然起身拉上了窗帘,坐在英若诚的身边说起了悄悄话,
这些悄悄话让英若诚如鲠在喉,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