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第一次进入文化界主流视野,还是在1980年。国学大师陈寅恪失明后耗费10年写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让她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时间迈入21世纪,对这位奇女子的争论仍在继续。艺术家王琳偶然对柳如是产生兴趣,从一位当代女性的视角出发,以绘画重新解读这位奇女子的才华和独立精神。
王琳与柳如是的共情,就在一瞬间。2023年春天,开车去往苏州的路上,音响中传来柳如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人生苦不乐,意气何难雄。走猎邺城下,射虎当秋风”。本来就对柳如是有点着迷的她,心中忽然涌现了一个疑问:这样的女性在今天这个时代,会追求到她理想中的自由吗?这个念头就像一盏烛火,微弱的光亮开始在画面中慢慢扩散。
王琳个展“易地而处”
2024.11.30-2025.1.12 逸空间
11月30日在南京逸空间开幕的个展“易地而处”,首次展出王琳2024年创作的“柳如是系列”作品。有趣的是,艺术家并未在画面中简单重复人物和故事,而是以三种表达方式构建出三个不同维度的观看空间。选择柳如是这一母题,既是题材上的挑战,也是绘画上的自我超越。
《柳如是——一心不乱》以中国传统人物画手法,描绘了头戴冠、英姿飒爽、仙鹤环绕的柳如是,与她对视的是手拿降书的钱谦益。在中国绘画史中,鲜有以柳如是为主角的绘画,恰如陈寅恪选择研究她时带给学界的震惊,王琳首次将柳如是的故事引入画面,其中暗含着女性艺术家视角的当代演绎。
王琳《柳如是——一心不乱》 纸本设色 180x46cm 2022
王琳《柳如是——一心不乱》局部
从历史文本和故事中汲取灵感,通过解构传统“男性凝视”的视角,挖掘女性在不同语境中的多重意义,这是王琳绘画的兴趣点。与其困于传统绘画框架,以及人物性格解读,她更乐于以个人视角观察对象的生平与独特个性。
在有着强大基因的中国绘画面前,当代还有哪些独特的表达方式?王琳的解决方法是挖掘人物背后的精神性。在她看来,哪怕最后付出了生命,柳如是也如烟花一般,在一瞬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王琳《柳如是——一闪星泪》 纸本设色 180x46cm 2024
王琳《柳如是——一闪星泪》 纸本设色 180x46cm 2024
这样的思考和感受,直接引发了《柳如是——一闪星泪》《柳如是——遥夜盈盈》两件作品的创作,这也让她在创作形式上打开新路径,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开由内向外的精神探索。
前者可以看到山川、天空、云海,而后者则直接从表现进入抽象。去掉身份符号和故事情节,王琳将一段历史带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粉紫色的甜蜜,也有许多弧线的缠绕,大量的线正是时代编织的网。想要挣脱,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正是大多数个体的两面性。
王琳《柳如是——遥夜盈盈》 纸本设色 160x46cm 2024
王琳《柳如是——遥夜盈盈》 纸本设色 160x46cm 2024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关注女性的经历和成长,这似乎有着天然的性别上的共鸣。但在王琳看来,女性视角中可以包含更多维度的解读。“‘她’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但这里的‘她’不仅仅是性别的代称,更是一种处境的象征。性别作为形象的一部分,确实让我更容易与之共情,也更自然地引发感受的表达。”
回到绘画本身,可以看到由传统中国画引发的变体,逐渐在王琳的作品中发生当代转换。2023年她便开始这样的尝试。自“洛神系列”起,她用两种不同的水墨视觉方式来呈现经典题材,同时通过题词来提供一些文本线索。
王琳《洛神——我又梦见我》 纸本设色 180x46cm 2022
王琳《洛神——抚今追昔》 纸本设色 430x90cm 2023
洛神作为中国绘画中的经典题材,承载了无数人对美好理想的投射。在创作中,王琳通过纤细的线条、流动的装饰性构图以及紫色的梦幻色调,将这种投射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来:既有对理想的赞美,也隐约透出距离感和不可触及的迷离气息。
这样的方法需要艺术家有着强大的传统功底,同时对当代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将传统绘画与当代绘画并置,王琳大胆采用了最直观,也最容易看出个中端倪的方式,这是对技术的高度自信,也是对语言的极度简化。以这种架构创作作品,艺术家不仅挖掘形象背后更多的深层情感,同时在不同语境下展现美与力量的多元解读。
王琳《洛神——抚今追昔》局部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魏祥奇认为,王琳新近创作的“洛神”“柳如是”等系列作品,在借鉴和演绎传统绘画语言图式的基础上,同时以“碎片”式的图景诠释其从文本和图像中读来的心意,这种并置的视觉方式形成历史叙事和自我阅读经验的生动对照,进而实现了王琳在创作意识上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转换。
2016年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王琳始终在思考绘画的转换路径。这种思考在个展“易地而处”中呈现得淋漓尽致。从传统绘画到表现,再到具象;从注重图示到语言转化处理,再到感受的传达……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共同构建了她的艺术思考。
王琳工作室
从长春到天津,再到现在生活的南京,生于1986年的王琳经历了从北到南的城市迁徙,这也让她的作品形成多种形态和养分交织的面貌。“游走”的状态激发了她对美的意义的持续思考:美究竟是外在的装饰,还是内心感知的真实?文化的美是否在迁移中会变得更加鲜活?
王琳《偏爱坚持》 纸本设色 118x104cm 2024
这一过程让她深刻体会到东方文化的绚丽多样:追求绚烂却不失内敛,复杂中自有秩序。“这种独特的‘绚丽之美’成为我艺术语言的起点。它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话与流动中生成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符号化表达,更包含了内心的感受、痛苦与冲突。”王琳对《艺术栗子》说。
无论从王琳作品的题材选择,还是画面的构建,美都是第一前提,最终却不止于美丽。她试图通过形象与线条触碰真实的感知,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被赋予的美”。因此,艺术家持续在用创作探索艺术之“变”。
王琳《曾经的曾经》 纸本设色 35x26cm 2022
2022年的作品《曾经的曾经》中,女人嘴上的蜘蛛借鉴浮世绘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在符号学中,蜘蛛代表着魅惑、纠缠与复杂的关系,它与女性形象的结合,隐喻了一种被外界赋予的女性形态——既带有诱惑的意味,又蕴含着某种约束与羁绊。
这件作品的手绘“画框”尤为吸引人,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2024的新作中。将传统艺术中的常见手法引入当代绘画,王琳运用开窗式的空间叠加手法,营造出一种层层递进、穿梭其间的空间感。
王琳个展“易地而处”
2024.11.30-2025.1.12 逸空间
王琳《酒酣耳热》 纸本设色 35x26cm 2024
王琳《不即亦不离》 纸本设色 35x26cm 2024
这些图案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也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含义:一方面象征美丽与繁盛,另一方面隐隐带来捆绑与束缚。这既是自由与活力的展现,也是某种约束与制衡的隐喻。这些“画框”不仅是画面构成的一部分,更是情感与意义的延伸。
王琳《拭目再拭目》 纸本设色 35x26cm 2022
对于传统的不离不弃,这在王琳近些年的绘画中尤其明显。激活和再造传统,这是当代艺术家,尤其是以水墨为主的艺术家不断深化的课题。常说自己技法比较“野生”的王琳,在创作中从不为自己设限,语言、风格的选择基于对描绘对象的理解与感受,在创作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在我的创作中,传统为我提供了形式与精神的启发,当代的表达则是对这些传统意义的延续与转化。无论是传统的手法还是当代的形式,都服务于对内心感知的真实传递。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在的。”王琳说。
王琳《以自己雕塑自己》 泥坯设色 41x41cm 2023
王琳《春风吹蝴蝶》 纸本设色 41x41cm 2023
2023年的《春风吹蝴蝶》描绘的是一种情感的交融与美妙的时刻,作品在泥坯上创作。泥坯的制作沿袭敦煌传统技艺,每一件都承载着手工技艺的温度,展现自然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材料的选择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敦煌带给王琳的震撼早已浸入作品的图示和色彩中。2009年读书时随考察课到敦煌,那是一种震撼心魂的体验,仿佛一颗种子悄然落入心田。直至近年,这颗种子突然被激活,化为泥坯作品中的触感与形象,其中承载的不仅是视觉的美,更是对时间、信仰与生命的凝望。
王琳《心洞已开》 纸本设色 155x123cm 2024
王琳《心洞已开》局部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绘画之路需要持续不断的研习,以及艺术家深入的自我审视。始终在突破自我的艺术家,纵然形式和内容上经常出新,那略带梦幻气息的色彩系统,以及独具个人视角的题材选取,依然带有典型的王琳气质。
在2024年最新作品中,王琳开始增加抽象绘画的创作。变化的是形式和题材,不变的是色彩系统。对紫色的偏好,加重了画面中的女性气息。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种视觉偏好,也有丰富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王琳《百花生日》 纸本设色 118x104cm 2024
王琳《无需翅膀》 纸本设色 118x104cm 2023
“紫色是一种易逝的颜色,画面中那种朦胧的情愫,还原了故事发生时的微妙状态。这种未知感与不可名状的情绪是我想刻画的重点。我希望通过这种色彩语言,捕捉情感中最易消逝却最为真实的部分。”王琳对《艺术栗子》说。
捕捉现实世界中易消散的、被遮蔽的情感与体验,从中找到关于美的一切,这是王琳热衷的。恰如她选择洛神与柳如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却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共鸣:她们是自由与反叛的象征,是美与才情的结合体,同时也承载着理想与现实的遗憾。
王琳个展“易地而处”
2024.11.30-2025.1.12 逸空间
王琳《还不到最美时》 纸本设色 155x123cm 2024
选择这两位历史人物,同时也意味着挑战。曾经饱受争议的柳如是,美术史中经典的洛神,主动接受挑战正是艺术家不断突破自我的体现。恰如王琳最为关注的是柳如是的情感与生命状态,这种敏感且细腻的女性视角,通过绘画带来新的生命体验。
文字|张火火、罗自立
图片|逸空间、王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