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心灵的召唤。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编剧、导演,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继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三场热演后,将于12月13日至15日登陆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再次展现敦煌的千年光华与文化召唤。

该剧由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并联合总台央视网、央视频等多方力量共同呈现,旨在通过舞台艺术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北京演出期间,该剧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打动全场观众。观众在剧中跟随年轻的敦煌数字研究中心实习生,穿越百年,与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的故事相遇,沉浸在华夏文明的恢宏画卷中,为中华文化的璀璨与瑰丽而由衷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冰丝带"遇见"飞天",中国国家话剧院再现敦煌回响

"对真正的敦煌艺术,我们是望尘莫及的,只能怀着无限敬仰。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尊重的层面上,否则就会畏手畏脚、止步不前。"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田沁鑫在敦煌采风时意识到,面对这片承载千年历史文明的沃土,任何的艺术形式恐难望其项背。

而时值敦煌研究院建院 80 周年,作为文艺工作者,以创新艺术形式致敬敦煌文化,回馈喜爱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观众们,创作一部叫得响留得住的作品是使命赓续,更是理想当燃。

《受到召唤·敦煌》应运而生,随着情节的延展,一段段传奇震撼的敦煌往事跃然舞台:从第一位开窟人到后继无数开凿者,从千年众生创造的中国奇迹到流落世界的东方之美,从曾经的敦煌守护者到未来的"敦煌小工匠",在古与今、中与外、新与旧的时空穿梭里,在敦煌文明的璀璨大美与个人情感的温存小爱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饱含了悟圆满之意,更是形成对仗工整、意趣十足的回环对照。

采风路上,眼前的所见给田沁鑫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千年壁画上自在舒展的伎乐飞天,头顶层层叠叠的藻井,它们明明都是静止的,但看着看着仿佛一切都飞升起来。"敦煌是充满律动的",田沁鑫意识到,讲述敦煌故事,可以走进更广阔的戏剧场域,更离不开音乐。

于是,《受到召唤·敦煌》首演落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打破传统戏剧场域的边界,打造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冰丝带"的建筑创意构想更是源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步入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灌顶的敦煌莫高窟造像,"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仿佛有了生命般,历史"召唤"当下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首部音乐话剧,音乐的叙事作用在舞台上发挥到极致。《受到召唤·敦煌》以低吟浅唱的《美丽的菩萨》开场,2035 年就职于敦煌数字研究中心的张燃发出"我问菩萨,你有悲伤吗。穿越千年的文明,请指引我。"的叩问;以振奋昂扬的《受到召唤·敦煌》落幕,全员合唱"敦煌,因文明而生长"荡气回肠。《太子萨埵那》中"以我血肉换它命"的笃定,《觉悟之门》里"奉献心神供养虔诚"的决心,旨归于《我们是敦煌小工匠》中"一生都是敦煌人""奉爱心,愿继承,为未来"的承诺,唱词生动诠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学韵味,予以观众深厚的美学享受和精神蕴藉。

北京首演后,不止年轻网友们纷纷化身"自来水"和"夸夸团",争先恐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安利"金句唱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王一川更动情表示:"最打动我的是敦煌两代人之间心性的沟通,相互的召唤。"戏剧和音乐相融合的精神延宕深入人心。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教授郑月则认为,"该剧用作品本身的思政性、融合性、创新性,在创排实践中引导青年戏剧人扎根中华传统文化,以未来视角投射历史苍茫,持续迸发创新创造活力,成为培养多元化青年戏剧人才的实践范例",同时该剧以旺盛的文化原创力尝试孕育时代经典,努力构筑了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科技"赋能"戏剧",传统活化正当时

在当代讲述敦煌的故事,望向的不是死去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在舞台上活化敦煌世界,需要创意与科技并举,传统和现代相彰。《受到召唤·敦煌》走出戏院,走进体育场馆,将传统的戏剧舞台表演形式丰荣为一场汇聚非遗、科技、禅意、潮流甚至 AI 的先锋音乐戏剧现场,将敦煌文化的魅力化为永恒。

正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所说,"《受到召唤·敦煌》多个维度,多个层次,立体化的舞台打破了我们对于话剧的认知。"国家话剧院演员、本剧的台词指导李晔则提到,"像无缝的舞台一样的现场感受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全剧融合最前沿的数字艺术,采用60 米高色阶大屏、15 米高纱幕投影,有 7 路威亚和 700 余盏舞台灯光,带领观众开启一场从塞纳河畔遇见千年敦煌的沉浸式大秀。即时拍摄、二维动画、3D特效等现代科技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和舞台空间,打造了一个未来质感十足的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沉浸式的纪实电影中。当猛虎奔袭、烈马驰骋,仿若无人机组成的巨大菩萨轮廓像漂浮在主屏幕的浩瀚星空里,远古的召唤有了具象化的呈现,极目远眺,璀璨的传统文明与当下同在的震撼无疑令在场观众的集体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

活化传统,黄钟大吕不是唯一路径,年轻态的表达同样是有益探索。田沁鑫导演意识到,既然要让敦煌"年轻"起来,同龄人间的"对话"总是更有共鸣,加之她长期关注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更善于发掘青年演员身上的闪光点,最终确定下以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年轻化的艺术家团队挑大梁的主创班底,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敦煌,感受敦煌,进而受到"召唤",甚至将敦煌蕴含的传统文化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剧中,张艺兴一人分饰"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和生活在 21 世纪中叶的青年张燃,漫长的时间跨度和迥异的角色特质在舞台上生动呈现,常书鸿先生的誓言"我会为守护敦煌坚定不移,燃尽此生!"掷地有声,令不少年轻观众热泪盈眶。除此之外,年轻演员们还被观众称为"全能选手",除了扎实的表演和台词功底,唱跳皆优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电音一响,就忍不住跟着旋律打拍子"。灿烂悠远的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正是在这种"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师迹"的传承弘扬下,绵延千年且长存长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莫高精神"与"文化自信"相得益彰,传承的当代表意系统升级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更是几代守护者义无反顾投身大漠,青丝变白发的初心见证。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看来,《受到召唤·敦煌》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但是没有形式大于内容,传递了清晰的价值内核:第一,遥远的历史和可以远瞻的历史之间的深入融合;第二,是世俗世界和宗教精神的融合或者现实故事与灵魂精神的融合;第三,青年职业选择和国家责任使命的融合。

《受到召唤·敦煌》中,在常书鸿先生的故事里,在敦煌文明的璀璨大美与个人情感的温存小爱间,自然展现出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守护人孕育出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当代青年张燃为代表的青年选择成长历程里,面对理想和爱情的取舍,归去来的选择,折射青年一代笃定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而底气正是来自前辈的引领,和古老文明带来的内心感召。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受到召唤·敦煌》走出传统的中国视角,以"世界语""现代语"转译、活化古老文明,将"守护敦煌"在戏剧情境的延展中,从个人使命壮大至时代精神;令观众在当代沉浸体味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之美,切身"看到"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听见"深刻召唤,为戏剧创新、文化自觉迈出重要一步。

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所说,"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不仅在题材、内容、方式、手段、形式等方面极致创新,更体现出境界、格局、趋势等方面的创新把握,将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再一次推向了新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卢倩蓉(实习生)

文:卢倩蓉(实习生) 图:演出方供图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