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土壤普查可以查明土壤的类型、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22年,我国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进一步认识我国土壤的类型、质量、利用现状和潜力。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介绍,今年11月15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圆满完成,截至11月底,内业测试化验进度达88%,土壤三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过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分别于1958年至1960年和1979年至1984年开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利用结构和耕地的利用方式与40年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亟需掌握当前土壤质量的状况,为土壤科学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土壤三普在此背景下启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介绍,此次土壤普查具有设计新、布点准、查得全3个特点。在布点方面,前两次普查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主要靠专家经验找点。而土壤三普是由国家层面统一构建集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等于一体的电子化工作底图后,结合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在底图上精准布设样点。在指标设置方面,土壤三普一方面覆盖了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等多类指标,另一方面还专门安排了盐碱地土壤、土特产区土壤和土壤生物等专题调查。同时,与前两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三普设计科学先进,确保了普查成果的统一性、可比性和精准性。
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为土壤三普高效率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次普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云计算、数字土壤制图等技术,全面提升了普查工作的协同性、高效性、可控性,做到全国一盘棋,实现查得准、查得快。”吴文斌说,此外,土壤三普还构建了运行高效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了“数据汇集一个库、业务工作一张网、智慧调度一盘棋、分析展示一张图、过程控制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目标,大幅提升了土壤三普运行效能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据了解,土壤三普将形成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和样本库成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看来,转化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可以在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用地布局、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方面,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掌握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有关部门优化农用地布局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水土光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普查还可以指导地方形成土特产区土壤专题成果等,在土特产布局方面更好地发挥独特的土壤资源优势和作用。张佳宝举例说,广东高州、甘肃榆中等地利用土特产区独特的土壤、环境相关指标组合特征数据,形成了荔枝、百合等土特产优势区布局建议,推动了产业发展。
杨鹏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有力有序推进土壤普查工作,加快完成内业测试化验任务,指导地方扎实开展外业、内业质量分阶段验收,坚决查处弄虚作假行为,保障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持续加强分区包片技术指导和分级分类培训,指导成果编制,加快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 (经济日报记者 李和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