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从卖产品到卖设计,从“借船出海”到布局海外仓……浙江外贸出口呈现一派新景象。

浙江民营企业成为“出海”主力军。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浙江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10.6万家,增加8.3%;进出口总值3.53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0.8%。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在浙江宁波、义乌等地采访调研了解到,尽管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但我国产业集群优势、技术优势、制造优势仍较为明显。

不少民营企业抓住海外贸易新机遇,向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方向夯实基础,勾画新的成长曲线;同时,在政府推动下,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多种新业态齐头并进,畅通“出海”新链路。

新布局:产业“出海”拓新路

早在2018年,浙江余姚的富佳股份就布局海外业务,截至目前,该公司越南生产基地已完成20条生产线的建设,总产能近600万台。

“以前,公司连包装薄膜都要从国内运出,现在从马达车间、制作车间到线路板车间,越南产业链正逐步完善。”富佳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主动嵌入国际产业链,就核心部件与当地企业达成合作,打造“产品+技术+产业链+文化”的“出海”格局。

同时,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企业在国际化布局的过程中,将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核心环节留在国内。继峰股份主营汽车座椅零部件。“公司曾通过收购行业龙头格拉默进军国际舞台。”继峰股份董事长王义平告诉记者,公司及格拉默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超过80家控股子公司,形成了全球化的生产、物流和营销网络,但部分产品的营销及设计仍在宁波

目前,浙江消费电子、家电、汽车零配件等行业企业纷纷“出海”掘金,通过资源开发、海外并购、境外园区建设等方式,探索全球化发展新道路。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全国每5家民营出口企业中,就有1家是浙江企业。

新理念:从卖产品到卖设计

11月下旬,记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看到不少外商在忙着洽谈采购。

“原来客户来义乌想要买到中国产品,现在,我们希望让客户来这里买到全球设计。”义乌博众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犁红说,品牌的附加值和产品购买力是不同的,品牌就是“出海”能力,目前,公司客户遍布欧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

截至目前,浙江省有1000多个自主品牌被赋予“浙江出口名牌”称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7%。

三十余年来海兴电力依托品牌优势,深耕全球市场。目前,公司超六成营收来自海外。海兴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品牌“出海”和本地化服务,才能加强对终端用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电力设备的全球渗透率。

新业态:技术赋能“出海”

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吉英是义乌国际商贸城最先尝试“数字人”的经营户之一。“目前,AI数字人可以24小时在线接单迎客,同时,我们也能通过平台一键生成拥有多国语言的独立站。”张吉英说。

截至目前,“义乌小商品城”综合贸易服务平台Chinagoods上线了人工智能多语言视频翻译等一系列产品,AI产品已经覆盖2万多市场经营户,帮助他们节约了35%的成本,提升了20%的在线贸易额。

今年,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亮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全业态跨境电商出口2581.4亿元,增长23.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拉动浙江省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浙江也是最早布局海外仓建设的省份之一,截至7月,浙江有319家企业在全球53个国家布局了839个海外仓,占地面积1210万平方米。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民企“出海”,应推动商会、外贸促进协会等民间组织在“出海”贸易中发挥更大效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相关规则制定;建议各界重视世界各地的营商环境,对“出海”企业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长期系统分析;呼吁各界加强对企业“出海”在法律与合规咨询、营商风险预判等关键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计划的对接,建设由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协同的企业“出海”支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