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地方标准……我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12月11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文旅专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耿斌向新闻媒体发布时表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培育弘扬“五个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据悉,我省生态旅游资源主类齐全,拥有20个旅游资源亚类和48个基本类型,拥有可可西里等世界自然遗产,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厚实的“家底”。为提速提效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我省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大文章,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加紧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着力健全完善“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制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导则》《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发布《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指南》《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两项地方标准。同时,通过整合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等生态旅游打卡地,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质提升基础设施、产品业态、接待服务等,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红色旅游资源方面,我省创排演出了《昆仑问道》《青春铸剑221》《长空烈焰》等一批红色主题文艺作品,推出一系列红色文化观光和精神体验相结合的红色旅游景区、线路和活动。全省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省级7家,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家、省级33家、市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3家,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处,形成了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龙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支撑、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为补充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

此外,我省还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用活文化遗产,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开展宗日、夏尔雅玛可布等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深化柳湾彩陶195个符号研究;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有利契机,加强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德都蒙古(海西)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河湟文化(海东、西宁)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性整体性保护;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满足全省各族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