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升大众安全感
安全和安全感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两件事,但不是同一回事。可以是正相关的联系,譬如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就会加重不安全感;长期不发生安全事故,安全感自然会升高。也可以有负相关的联系,例如居安思危,通过保持警惕性和不安全感,可以得到较高的安全性;如果失去了警惕性,高枕无忧,反而会导致不安全。对于食品安全,大家多一份戒心,对食品来源多一份警惕,对食品安全事故多一份注意,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方多一点公共监督,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多一点了解、多一分敬畏和遵守,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就会降低一些。标准是一门科学,也关联着其他科学领域。宣传学习普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面的知识,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部分。
安全和安全感的区别在于,安全是一种客观状况,安全感是一种主观状况。多多学习科学知识,养成一定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具备一定的科学认知、科学态度,对有些事情就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便下结论,便不会生发无科学依据的不安全感。例如,仍有不少消费者依然对食品添加剂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认为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就是不安全食品,食用了带有添加剂的食品会妨害健康。有一家知名食品调料生产商,在其商品标签上写有大大的“0添加”3个字,正是利用了部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不安全感。其实,对食品添加剂的不安全感只是由于对食品添加剂缺乏真正了解造成的,也是食品添加剂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够的表现;更是由于曾有不法生产商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添加剂、或者过量滥用食品添加剂导致人们“十年怕井绳”。
事实上,只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按质按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反而是有益的;而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加工出来的食品,反而可能对人体有害。例如食用油不加抗氧化剂,就会很快氧化酸败;月饼和袋装肉制品不加防腐剂,就会很快腐化变质。所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不禁止食品添加剂,而是严控食品添加剂的成分和使用量。国际市场上有20000多种食品添加剂。我国有2000多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另外大家也须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纯”。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范“真菌毒素限量”的《GB 2761-2017》、规范“污染物限量”的《GB 2762-20223》、规范“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GB 2763-2021》等等,这些“标准”只是要求食品中依据规定方法检测到的真菌毒素、污染物、农药残留等不能超过规定的量,而不是绝对的“无”。因为绝对的“无”做不到、不存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