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
“您知道家里的水是从哪来的吗?”在郑州,当抛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些人是懵的,但更多的人会坚定地回答:“南水北调!”
是的,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2014年12月12日,清冽甘甜的丹江水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滋润沿线26座大中城市,累计向京津冀豫4省市调水68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14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淅川,这个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小县城,用十年坚守,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诠释了水源地保护的责任担当。
丹江之上,生态守护进行时
阳光普照、碧波荡漾。12月6日一大早,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两艘清漂船正在忙碌作业。
俯身、打捞、收网……今年37岁的贾国衡,从小就生活在丹江口水库边。10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为了水质保护的需要,他成为了一名“清漂人”。贾国衡所在的三川清漂队共有35人,负责400多平方公里水域的清漂工作。
“以前,工作时间相对来说长一点,漂浮的白色垃圾比较多,有塑料袋、饮料瓶等。”护水员的工作并不轻松,水库上清漂,沿岸清捡垃圾,巡视库岸线。夏日晒得人流油,冬日刮得人脸疼。
“现在,随着人们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水面上的漂浮物明显减少,我们的工作也减轻了不少。”贾国衡指着身后的一池清水自豪地说,“你看,环境越来越美了,水愈发清澈,更干净了。”
在淅川县,像贾国衡这样的专业志愿护水队员有近3000人,他们用坚守换来丹江碧水长流。
青山逶迤、水鸟群飞、水天一色。库区深处,河南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水质检测工作人员石亮和同事正忙着对湖水进行取样检测。
用特制容器从10米深水区取水、倒入容器、检测,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通过检测数据分析,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部分指标达到一类标准。”石亮说,丹江口水库的水清得能看到十几米深的水底,那是淅川人用心守护的成果。
“你看这水,清澈透明,无异物,肉眼观察还是比较干净的,可以直接饮用。”接过石亮递过来的取样水,记者喝了一口,甘甜清冽。
其实,如今作为定期取样检测的补充,淅川县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库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自动检测一次并实时上传数据,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对144个事项开展常态化综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整治三无船舶等违法行为……为了保证水质,淅川县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一系列铁腕举措彰显了淅川守护水源的坚定决心。
目前,随着水源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丹江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保护区的鸟类从100多种增加到5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
生态红利,润泽百姓好生活
淅川县在守护水源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路,让库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当地民众共享生态红利。
邹庄村距离陶岔渠首仅3公里,这个因南水北调而搬迁重建的村庄,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刚搬来的时候,心里很迷茫,不知道以后的日子咋过。”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感慨道。但随着村里“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通过“大邹庄”战略,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党支部,当地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观光点。“生态好了,村子美了,游客来了,咱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邹玉新笑着说,“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百万元。”
像邹庄这样的例子在淅川比比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淅川县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为了帮助渔民顺利转型,淅川县政府积极引导,开展了各种技能培训课程,从农家乐经营到特色农产品种植,让渔民们有了更多选择。
家中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张小伟,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上岸”办起了农家乐。
“刚转型时,心里担忧,怕挣不到钱。没想到这些年,人气越来越旺,赶上节假日都要限流,周边省市的游客也来这吃鱼、观光。”从2020年起,淅川县春季禁渔期延长至半年。一年时间,张小伟一半开网捕鱼、一半专心经营生意,还当上了丹江口水库的义务清漂员,忙得不亦乐乎。站在岸边,说起过往,张小伟眼神中虽有对往昔的眷恋,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
“过去守着大片湿地,周边没开发,老百姓没收益。现在由专业的运营方盘活土地,打造不同类型的民宿。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大石桥乡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淅川县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荆紫关镇全庄村利用丹江沿岸种植的杞柳,发展柳编产业,产品远销海外,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美元;马蹬镇双泉观村治理石漠化荒山后,山下村庄转型发展金银花等绿色产业,村民实现“一地生三金”;仓房镇的柑橘产业规模达3万亩,2000户年均增收约5万元,“中原柑橘之乡”声名远扬……
目前,淅川农业构建生态林果产业体系,总产值超70亿元,农户亩均收入大幅提升;工业形成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耗能产业比重显著下降;旅游业创成多家4A景区与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综合效益超30亿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淅川百姓的金山银山。
长效机制,保障一渠碧水北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总面积的一半在淅川境内,丹江口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全部在淅川境内,96%的二级保护区和99%的准保护区均在淅川境内,且与湖北、陕西犬牙交错,库岸线长,水系复杂。
面对错综复杂的流域管理难题,淅川县不断完善“河长制”,实现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出台《淅川县河湖管理办法(试行)》等11项制度,为水质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过去,库区管理事项多、涉及部门多,还存在管理事项交叉。”淅川县政府党组成员、库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政委赵红伟坦言。为此,淅川县综合生态环境、林业等7个职能部门144项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成立库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统筹协调库区综合执法及水质保护工作。
据淅川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农介绍,淅川聚焦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部门及区域联防联控,实行“河长+警长+检察长+林长”联防联控机制和“三省四联机制”,定期开展演练,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联动执法。
下一步,淅川将在水资源监管上“精打细算”,严守“三条红线”,优化配置水资源;水环境治理上“精雕细琢”,控源截污两手抓,确保入库水质优;水生态修复上“精耕细作”,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湿地修复,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同时,淅川将借助南水北调品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与文旅产业,打造特色生态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
“绿色是淅川发展的底色,更是淅川发展的底气。我们将继续站在守护生命线的高度,坚持治污护水与发展生态经济两手抓,探索出一条水清民富县强的高效生态经济之路。”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淅川县委书记张志强说。
总策划:王乐文
监制:方敏
出镜:朱佩娴
视频摄制:霍亚平
出品: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