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冷空气嚣张,很多城市一秒入冬。
天气渐冷,阳光变少,又到了「喝点酒、暖暖身、睡得香」的「最佳宣传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发布报告:全球酒精消费排名前十的国家基本都处在气温较冷的地区。
无独有偶,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越是寒冷,日照时间越短,该地区饮酒量越大。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浪漫想象,如今商家也开始大力营销「助眠酒」,「甜梦酒」,「晚安酒」概念。
很可惜,这全都是假象。
在寒冷天气醉酒后被冻死的极端案例并不少见。
为什么明明喝了酒感觉身体很温暖、甚至燥热,人还会被出现冻死这种意外呢?
我们得从身体的温度感受说起。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温度感受器官,它对温度的感受依赖于多个因素,包括环境温度、衣物穿着、表皮下血流速度等。
当我们感到温度变化,身体会自动调节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及时应对。
包括一些能看到的。
比如感到热会出汗,感到冷时肌肉会收缩打寒颤;
还有一些看不到的。
例如感到冷时,我们的血管会收缩,保存更多热量避免失温。
但酒精会麻痹我们的神经系统、降低我们的判断能力和代谢速率,让生理调节失灵。
更可怕的是,我们喝酒时感受到的温暖,其实是个假象。
酒精代谢物乙醛会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速,让我们「感觉很热」,核心体温一直被带到皮肤表层、持续流失。
所以饮酒事实上是在不断降低核心体温。
假温暖会让人不自觉减少衣物,真醉酒会让人丧失判断力甚至行动能力。
最终,寒冬醉酒的风险就发生了。
也许有朋友会说:“我不喝醉,自己在家少喝点,晕晕乎乎起到一个入睡快的效果,不就无风险了吗?”
可惜,喝酒不但不会让你睡得好,反倒会让你睡得很差,甚至越来越差。
分三步,我们来谈谈饮酒为什么破坏睡眠。
我们要知道,睡得好不仅是入睡快,还要睡的持久、睡的稳定。
饮酒之后,虽然入睡「变快」了 ,但夜间清醒的次数会变多,清醒的时间也会变长,完整的睡眠被打乱成碎片。
还要补充一个知识点:
我们每晚的睡眠存在4-5个90分钟的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里都包括着:快速眼动期、浅睡期和深睡期。
无论哪个周期被剥夺,都会损害人的认知功能、情绪巩固和体力恢复。
酒精会让快速眼动期和深睡期减少,这和饮酒的多少无关。
所以每次酒后醒来觉得就像没睡,身体劳累,反应也变慢了,正是这个原因。
睡不着喝点酒如果变成了习惯,还能保持「感觉入睡快」吗?
可惜,连这点看似存在的「好处」,如果长期持续,也会消失。
长期饮酒的人群中,最高有90%报告存在各种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频繁醒来、白天困倦等等。
喝酒不但不能暖身,还会带走核心体温。
喝酒不但不能助眠,还会全方位破坏睡眠。
误解是假,但危害是真。
酒精成瘾不单是心理上的依赖,更是神经系统的依赖。
乙醇会「杀死」部分神经递质,导致大脑结构异常,产生不可逆的认知问题。
即便经过治疗,也有80%的人会再拿起酒瓶。
酒依赖在我国有1.3%的终生患病率。
长期饮酒的人,突然自行戒酒,还可能产生各种戒断症状。
例如:焦虑、震颤、多动、出汗、心动过速、睡眠障碍,严重者可能出现谵妄、幻觉和癫痫,可危及生命,总体死亡率1%-5%。
长期饮酒的人心脏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还可能出现妄想、幻觉、抑郁、躁狂、情绪不稳定等精神病性症状。
当我们身处焦虑之中,饮酒虽能某种程度上放松身心,但这种方法不治标也不治本,还会带来各种身心伤害。
真正使我们温暖的,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手段。真正让我们入睡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睡眠习惯。
饮酒暖身助眠都不可取!
千万莫再将自己的健康和睡眠都置于险境。
审核医生:彭旭(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
插画: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