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宁波网记者陈敏通讯员吴佳礼

王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腹泻到脱力,原因竟然是每天喝水2000ml,医生说喝得太多,导致消化不良

每天喝水2000ml,腹泻到脱力

入冬以来,王女士反复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糖稀的症状,起初以为是着凉,但是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后症状仍无法缓解,甚至越来越重,出现了腹泻脱力的情况。

实在没办法,她来到了宁波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中医门诊就诊。接诊的副主任中医师陈璐佳观察到,王女士面部浮肿,双手冰冷,舌苔厚腻,详细询问她病史,才知王女士因为听说喝水有益健康,便长期坚持每天喝水2000ml。

陈医生解释,由于王女士长期饮水过多损伤了脾胃阳气,导致水湿运化失常,形成湿邪,湿邪从肠道排出就出现腹泻。于是开了些温阳利水的中药,并嘱咐她少喝水,复诊时王女士的症状明显好转。

出现这些症状,你可能饮水过量了

其实类似王女士这样因为饮水过多引发疾病的案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陈璐佳说,门诊中还经常碰到出现身体沉重、疲劳困倦、形寒肢冷、皮肤长痘、夜尿频多等患者,这些患者都与日常喝水、喝茶、喝汤或喝饮料过多等习惯有关。中医认为,水的性质偏阴寒,过量饮水会消耗体内的阳气,特别是脾阳和肾阳,阳气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导致水、湿、痰、饮等无法正常排出,在体内就成了致病因素。而对于本身脾虚、肾虚、阳虚、痰湿等人群来说,更加诱发、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陈医生提醒,现代养生提倡每天“八杯水”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这一说法过于笼统和简单化,容易导致部分人群盲目饮水而饮水过量,打破身体本身的平衡状态。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和“三因制宜”,饮水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个体的年龄、体质、健康状态、时令节气、居处气候条件等因素灵活调整,饮水并非越多越好。

冬季建议少饮水

目前,正值大雪节气,天气寒冷,人体内阳气不足,温煦力差,陈医生建议喝水以温热的白开水为主,适当减少饮水量,避免生冷水分影响脾肾阳气。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生发,容易上火,此时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帮助清除体内积存的冬季“余热”。夏季气温高、出汗多,水分流失快,可以稍微增加饮水量,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肺、引发咳嗽和皮肤干燥,适合小口多次饮水,可以搭配滋阴润肺的食材,如梨水、银耳汤等,以提高身体的水分吸收。

很多人喜欢一口气灌下整杯水,认为这样可以“快速补水”。陈医生说这是个认识误区,中医认为,人体对水的吸收是有节奏的,暴饮会给脾胃带来压力,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过快饮水会稀释胃液,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正确的喝水方式应当是小口慢饮,每次适量摄入。饭后不要立即饮水,避免影响胃肠的消化。

此外,陈医生提醒广大市民,不同疾病的人群对水的需求量也各异,有的需要多喝水,有的则要限制饮水量,具体还需要遵医嘱。

如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患者,不能和大家一样“多喝水”,每日总量也因有所控制。而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感染、痛风、高尿酸血症等患者,建议保证充分的饮水量,促进尿液的生成,有效清除代谢废物,或防止结石复发,减轻感染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

(来源:中国宁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