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演唱蒙古族短调民歌。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75岁的非遗传承人江姑,5岁起就登台演唱民歌。爱唱歌的江姑说,是人民群众给予她巨大力量,使她演唱、收集和创作了大量蒙古族短调民歌,并有机会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1949年,江姑出生在新疆温泉县米尔其克草原一户蒙古族牧民家中。她这样追忆自己的童年:“牧区聚会时大家就唱歌,人们唱着歌、敬着酒,到哪里都少不了。”在父亲和邻居的熏陶下,江姑很小就能歌善舞,是草原上的“小童星”。
江姑是听着草原上飘荡的蒙古族短调长大的。“那些歌和生活息息相关,创作的灵感来自山谷回音,甚至鸟鸣和犬吠,就连没上过学的人也能听懂。”这是江姑对短调民歌最早的印象。
牧区生活并不止歌舞,父亲总是严格教育江姑要学会劳动。“6岁时,我就学着挤牛奶、打饲草、剪羊毛。当时并不理解,后来特别感谢父亲,是他让我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江姑回忆说。
1965年,温泉县成立“乌兰牧骑”,多才多艺的江姑成为其中一员。
“乌兰牧骑队员都是一专多能,各民族语言、歌舞我们都要学。”江姑一边说着,一边清了清嗓子,轻唱道:“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风光……”(记者 张晓龙)
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使用拨弹乐器托布秀尔演奏蒙古族短调民歌。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温泉县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6月,乌兰牧骑队员都要到牧区体验生活,两个人住在一户牧民家中,队员们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创作节目。
乌兰牧骑走遍了温泉县的农牧村落、边境哨所,江姑的歌声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后来,有民间艺人找到她,请她记下那些即将失传的民歌,从那时起,她便用随身带着的本子收集、整理民歌。
“他们唱,我记下歌词,但音乐怎么办?我当时连简谱都不会,脑子就死死记住,日思夜想,直到找到人帮忙用谱子记下来。”江姑笑着说,后来有了录音机,自己也学会记谱,终于不再求人。
11月27日,江姑(右)和她的学生在一起交流蒙古族短调民歌演奏。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到目前为止,江姑已经收集了300多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主题涉及农耕、习俗、历史等,她的梦想是把这些民歌编成一本书,留给后人。
据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化馆非遗办负责人甫金红介绍,随着2022年蒙古族短调民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江姑的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开始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目前已精选出180首短调民歌集结成书,内容包括民歌对应的简谱、五线谱等。
江姑从温泉县乌兰牧骑退休后并没有停止工作。她义务在文化馆、老年大学、歌舞团、社区,为民歌爱好者授课,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十多岁,最年长的同她一样,已年过古稀。
一些年轻的音乐人也慕名向江姑学艺,他们对经典的蒙古族短调民歌进行二次创作,尝试着把传统音乐和摇滚乐、爵士乐等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
11月27日,江姑向记者展示她记录民歌的小本子。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采访结束时,乐观的江姑老人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直到今天,无论她去哪里,身上都带个小本子,听到好词佳句就记下来。她坚信,这些属于人民群众的语言,依然是传承、发展好民歌的关键。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地理视野下的拨弹乐器托布秀尔
在中国辽阔的地理版图上,不同地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与艺术形式。新疆,这片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土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更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这片土地上,一种名为托布秀尔的拨弹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新疆蒙古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托布秀尔,作为新疆蒙古族特有的弦鸣类拨弹乐器,其历史与蒙古族形成的历史一样久远。据记载,早在13世纪70年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经新疆去往北京的途中,就曾在蒙古草原见过托布秀尔,并留下了相关记载。而在清朝的《西域图志》中,也有关于“托布秀尔”的详细记录,描述了其形制与制作材料。这些历史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托布秀尔的历史渊源,也反映了其在中国北方古游牧民族中的流传与演变。
从地理视角来看,托布秀尔作为新疆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其流传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因郭勒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的二十五个县。这些地区多为草原和山地,气候适宜,草场丰茂,是蒙古族传统游牧生活的理想之地。托布秀尔以其优美的音色、便于携带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得十分广泛。
托布秀尔的形制与制作技艺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其制作材料多选用当地盛产的胡杨树、樟木、榆树、桑木、松树等木材,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适合制作乐器的共鸣箱和琴杆。琴弦则多用秋季宰杀的山羊细肠制成,这种制作方式不仅体现了蒙古族牧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赋予了托布秀尔独特的音色与韵味。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会根据木材的纹理和质地,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使托布秀尔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艺术品。
从文化角度来看,托布秀尔不仅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人们会弹奏托布秀尔来庆祝丰收、迎接新年;在蒙古族传统的说唱长诗《江格尔》的弹唱中,托布秀尔更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为蒙古族民间音乐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此外,托布秀尔还与周边民族的乐器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例如,它与哈萨克族的阿肯东布拉在形制、用料、制作、音色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以说是同出一源。这种跨民族的乐器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托布秀尔作为新疆蒙古族特有的拨弹乐器,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也体现了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传承与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让托布秀尔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程家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