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主食范畴中,大米的地位不可动摇。在这个收获的时节,沪郊大地处处稻谷飘香,收割、烘干、加工、运输……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化米厂,丰收的喜悦源源不断送上餐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餐桌上“那碗米饭”的期待也从“吃饱”变为“吃好”,更加追求新鲜、风味、品质。上海有着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可供选择的大米品类琳琅满目,但许多消费者还是对地产大米情有独钟。人民的城市因“米”而兴,餐桌上那碗米饭的背后,连接着从育种专家到种粮农民,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从仓储物流到零售超市等各个环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即日起,我们推出“老百姓餐桌上的那碗米饭”系列专题报道,讲述从一颗种子到一碗米饭的故事,增添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老百姓餐桌上的那碗米饭
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的田间地头,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往返,割稻、粉碎稻秆、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体力工作,在当下则成为了以操作机械为主的“技术工种”……这便是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带来的蜕变。
近年来,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利用与区城运中心共同开发建设的“耕地保护与用途管控应用场景”平台,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日常监督,建立耕地动态监测、智能监管及预警机制,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同时,结合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推动智慧农机在“三夏”生产期间大显身手,运用无人驾驶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多种大型智能化机械联合“作战”,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并在宣桥镇腰路村打造了全智能数字水稻种植示范区,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对水稻生长状态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深度分析图像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等方式,精准判断水稻生长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方案,优化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
目前,浦东水稻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17万多亩,以杂交稻为主,占比达到80%以上,“花优14”是主要的种植品种。
“每到水稻收获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检验我们育种科研成果的时候。”望着收割机忙碌的场景,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科的水稻育种专家王冬翼感触颇深,“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不仅要追求高产量,还要满足市场对优质米的需求。”目前,团队正逐步将育种的重点从单纯的高产转向米质改良,并成功培育出了一批香软类型的优质水稻新品系,其中,以“浦香软2302”为代表的品种,因其蒸煮出的米饭油润透亮、香气怡人、口感柔滑而备受期待。这些优质稻米一旦通过审定,将应用于生产,不仅能提高农户的收入,还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沪郊大地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助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文:刘晴晓
图:浦东发布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